多點發力提升東北農業綜合效益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扎實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促進東中西、南北方協調發展。全面振興東北地區,需要多點發力。其中,農業至關重要。
過去5年,東北農業發展蹄疾步穩,三省一區糧食總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以上,農業智慧化普及成效顯著。黑龍江七星農場使用衛星遙感技術高效測量土地產量;遼寧鞍山“南果梨1965”數字梨園通過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提升產品溢價;吉林“秸稈變肉”工程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此前,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發布《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提出9個方面23項具體舉措。此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省分行等部門制定詳細方案,持續加大優質金融服務力度,積極扶持綠色農業項目,有力保障東北地區全面振興。這些政策構建起“保護—生產—加工—品牌”全鏈條支撐體系。
不過,東北農業仍面臨多重制約因素。自然條件限制依然突出,地處高緯度導致作物生長期短、熱量不足。土壤退化問題持續,黑土區年均流失厚度0.3厘米至1厘米。經營規模瓶頸明顯,耕地碎片化與機械化效率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科技轉化不均衡,部分小農戶依賴傳統耕作方式。東北地區正處在從傳統生產向現代化大農業轉型的關鍵期,要在政策、企業和消費3個層面協同并舉。
產業政策層面,推進黑土地保護立法。加快摸清黑土地質量家底,建立跨省黑土保護補償機制,加強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強化撂荒地分類復墾利用,堅決嚴厲打擊盜挖盜采等破壞黑土地行為;完善產業鏈支持政策,設立農產品加工專項基金,對精深加工企業給予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實施數字鄉村強農惠農富農專項行動,推動數字農業基建,推廣一批農民看著好、用得起、效果佳的技術;利用向北開放區位優勢,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東北亞各國農企投資興業。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穩崗就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企業主體層面,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倡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定制農業,借鑒大興安嶺經驗,開發寒地低GI功能稻等特色產品;建設冷鏈物流體系,在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等樞紐城市布局產地預冷設施。增強東北農業轉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力,讓農業企業脫穎而出,走向資本市場。提升農業企業自身管理水平和透明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強技術創新、產品研發、信用評級和融資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消費引導層面,打造“黑土優品”認證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統,增強消費者對東北農產品信任度。制定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名單,引導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區糧油、畜禽、果蔬等特色農產品資源,加大精深加工轉化力度。開發農旅融合產品,凸顯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構建“點線面”結合的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格局,持續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推廣“稻香豐收”體驗游模式,將一定比例休閑農業收入反哺農田建設。踐行大食物觀,倡導綠色消費理念,通過碳標簽制度引導市場為生態農產品支付合理溢價,推動輕食、養生茶飲、運動營養代餐等農產品消費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