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原》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一部中國歌劇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歌唱家車英(右)與么紅參演《蒼原》劇照。
本報記者 楊 競
提要
遼寧歌劇院成立于1960年3月,其前身是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音樂舞蹈團。曾創作演出《草原烽火》《阿詩瑪》《情人》《桃花灣》《歸去來》《蒼原》《滄海》《紅海灘》《在那遙遠的地方》《遠方的胡楊》《雪原》等歌劇50余部,其中,《蒼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部。它是一部采用西洋大歌劇形式,而又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史詩性歌劇,自1995年首演至今,先后在17個省市及港澳臺演出200余場。曾先后榮獲“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文華獎”及10個單項獎,入選首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已成為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經典歌劇。
用3年時間尋找劇本, 最后成就了一部史詩性歌劇
2022年1月8日,記者來到遼寧歌劇院原院長李倩勝的家,鋼琴上擺放著一張當年《蒼原》在北京演出后,國家領導人接見全體演職人員的合影。談到27年前創排的《蒼原》,76歲的李倩勝說:“是我們自己逼自己弄出來的一個精品。”
《蒼原》是中國歌劇的藝術高峰,更是遼寧歌劇院藝術家們心中的一種精神力量。
歌劇《蒼原》講述的是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反抗沙皇政府殘暴統治,戰勝千難萬險,舉族萬里東歸,重回祖國懷抱的故事。
《蒼原》是一部采用西洋大歌劇形式而又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史詩性歌劇,是我國當代民族歌劇的優秀代表作品。由黃維若與馮柏銘編創劇本,曹其敬導演,徐占海、劉暉作曲。
1995年首演,27年久演不衰,至今依然被譽為“西洋歌劇傳入我國以來最優秀的一部力作”“西洋歌劇民族化的成功典范”“中國歌劇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蒼原》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劇本、音樂、導演、舞美等的綜合體現,缺一不可。但劇本是一劇之根本。”李倩勝如是說。
說起27年前創排《蒼原》的經歷,李倩勝 忍不住感慨起來,因為她最了解《蒼原》成功背后有著數不盡的辛酸。僅是尋找劇本,就歷經磨難,用了3年時間。李倩勝說,1990年,遼寧歌劇院排演的歌劇《歸去來》在湖南舉辦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中獲獎。第二年,歌劇院著手組織新劇目的創作,但拿出的作品《青花花》《西部歌王》《紅酒吧》和《歌星淚》,都不讓人滿意。于是,歌劇院決定公開征集劇本,先后收到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20余部作品,但還是沒有讓人滿意的劇本。情急之下,想起了一位劇作家——湖南的張林枝。張林枝因創作音樂劇《從前有座山》而成名,歌劇院火速派人趕赴湖南,張林枝答應寫一部音樂劇并寄來了劇本提綱,但后來張林枝身患重病,劇本無法完成。這時已是1994年3月。無奈,又一次把《青花花》和《西部歌王》擺上桌面,再三論證,最終還是放棄了。一天,大家又在討論劇本的事,突然,時任副院長史建南想起多年前他配過音樂的一部長篇廣播連續劇《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大家認為,這是一個歌劇創作的好題材。1994年4月,黃維若、馮柏銘開始創作《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劇本。
1995年1月15日,北京6名專家與省內專家在遼寧歌劇院討論《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劇本時,將其改名為《蒼原》。
《蒼原》是一部蕩氣回腸的愛國主義史詩,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也表達了人類追尋自由與和平的愿望。整部歌劇充滿復雜而尖銳的戲劇沖突,刻畫了渥巴錫、娜仁高娃、舍愣、艾培雷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生與死、愛與恨的情節沖突中唱出了愛國主義的頌歌。愛國主義精神也成為激勵遼歌人不斷精益求精,創作歌劇精品的動力。
沒有人想到這部劇能有后來的輝煌, 但所有人都想要創作一部好歌劇
歌劇被稱為“音樂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是集中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舞蹈等門類的綜合藝術形式。雖然歌劇比較擅長史詩題材的表現,但是用一部歌劇去表現一次回歸,尤其在當年具體場景難以考證的情況下,難度是很大的。
但《蒼原》成功了,而且這成功,使遼寧歌劇藝術達到了中國歌劇藝術的高峰。
遼寧歌劇院成立于1960年3月,其創排的《草原烽火》《阿詩瑪》《情人》《桃花灣》《歸去來》等歌劇,已使遼寧歌劇院在中國歌劇界揚名,創排《蒼原》去攀登歌劇藝術的新高峰,談何容易?
堅忍、不屈與愛國,是歌劇《蒼原》所要表達的精神,正是這種勇于拼搏、艱苦奮斗、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著遼歌人。
當年創排《蒼原》的過程極其艱辛,由于經費不足,遼寧歌劇院為湊經費,把劇院的車都賣了。沒有排練場地,就在臨時搭建的大棚里排練。當年54歲的導演曹其敬常常工作到后半夜,累得犯了心臟病,但是她一邊吃著藥, 一邊堅持指導排練。演員每天排練都要跪著,每個人的膝蓋都是紅腫的。舞美隊到郊區買最便宜的布,自己動手染,而后做成500多套服裝,為劇院省了很多錢。不僅遼寧歌劇院全體演職人員上陣,就連家屬也動員起來。舞臺上放一次“雪花”需一袋碎紙屑。上班時剪不完,就帶回家去發動全家一起干……
由于時間緊迫,作曲家徐占海在陰冷的琴房里沒日沒夜地寫。累病了,手都握不住筆。但他仍拖著病體, 大干三個多月,寫出了旋律譜。又領著他的學生用兩個多月寫出了鋼琴譜和總譜,僅他用的總譜、分譜紙就有1000多頁。他們常常熬夜寫到清晨6點,譜子取走后,他們又接著寫下一場……
歷盡千辛萬苦,1995年10月2日,《蒼原》終于作為省第三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劇目進行了首演,音樂響起,大幕拉開,伴著嘹亮、悠遠、蒼涼的蒙古族長調,舞臺上出現了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場面:大漠、荒原、白雪、黃沙,漫漫歸途留下勒勒車深深的轍印;刀光、劍影、饑渴、死亡,阻擋不了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決心……
《蒼原》表現的主題深深地震撼了觀眾,特別是當女主角娜仁高娃為了部族順利東歸獻出寶貴的生命,以及當東歸的17萬人到達故鄉天山時僅余7萬人等場面出現時,許多觀眾流下了眼淚。1996年1月,《蒼原》在北京的演出引起轟動。
由此,《蒼原》獲獎無數。1995年10月,《蒼原》獲遼寧省第三屆文化藝術節金獎。1996年5月,《蒼原》獲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最高舞臺藝術獎——文華獎,并獲編劇、作曲(含指揮)、導演、表演、美術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道具設計、效果(音響)設計、化妝設計等10個文華獎單項獎。1996年7月,參加文化部在哈爾濱舉辦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暨第23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獲“優秀劇目獎”和所設全部單項獎——優秀編劇獎、優秀作曲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指揮獎、優秀演員獎及優秀美術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獎。1996年9月,獲中宣部主辦的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同年11月,獲遼寧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同年12月,文學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
復排《蒼原》為觀眾再現經典歌劇, 也讓人再次看到遼寧舞臺藝術的高度
《蒼原》具有大歌劇特質,凝重沉雄如史、磅礴豪邁如詩,美聲唱法和歌劇表演相統一,詩化道白與宣敘調、詠嘆調相銜接,音樂性與戲劇性完美融合,既有西洋歌劇的典型形式,又具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舞美獨具匠心,寫意為主,兼具寫實,新穎壯美的舞臺呈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
2002年3月24日,遼寧歌劇院演出團一行235人,攜歌劇《蒼原》《滄海》及交響(合唱)音樂會3臺大型劇(節)目從沈陽出發,歷時45天,行程約9100公里,先后在臺北、澳門、廣州、佛山、深圳、北京等地巡回演出22場。如此龐大的演出陣容,8個裝滿道具布景的貨柜車,通過海陸運輸,構成了蔚為壯觀的“歌劇萬里行”,在我國歌劇演出史上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創舉。2002年3月29日至31日,《蒼原》在臺北演出,獲得了空前成功,產生了巨大影響。
2002年12月,《蒼原》入選“國家舞臺精品工程”初選劇目。2003年11月,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2007年,文化部決定將歌劇《蒼原》拍攝成“歌劇《蒼原》舞臺藝術片”。《蒼原》一路頂著經典光環走來,走過了26個年頭。
2021年,《蒼原》入選文旅部“慶祝建黨百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劇目。復排《蒼原》,工作量是巨大的,時隔26年,所有的舞臺布景、燈光、服裝道具都要重新制作。要對原來的譜子進行重新校對和配器,序曲也增加了,參與復排的230名演職人員大多是新人,要再現昔日輝煌,需要反復磨合。
復排《蒼原》,遼寧歌劇院向所有當年參與《蒼原》演出的老演員發出了邀請,當年54歲的導演曹其敬81歲了。當年渥巴錫的扮演者車英才38歲,如今已65歲了,他由演員成長為遼寧歌劇院院長,如今已退休了。當年娜仁高娃的扮演者么紅等藝術家也紛紛回來參演。導演還是曹其敬,編劇還是黃維若、馮柏銘,作曲徐占海、劉暉,指揮曹丁,舞美設計高廣健,燈光邢辛。而傅偉林、趙麗麗、韓震、高峰、張元軍、祝君等年輕演員的加入為復排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遼寧歌劇院院長田劍峰說:“《蒼原》是中國歌劇的藝術高峰,復排《蒼原》,也是在重拾我們對歌劇藝術追求的敬畏之心,更是遼寧歌劇院藝術家們心中的一種精神力量。”2021年10月11日、12日,復排的《蒼原》在遼寧大劇院上演,之后舉辦了研討會,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今天的《蒼原》依然是“音樂藝術皇冠上的明珠”。
歌劇《蒼原》是我國民族歌劇藝術中的一部巨作,它不但突出了愛國主義這一永恒主題,更重要的是,它在民族歌劇音樂創作和舞美設計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標志著我國民族歌劇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
藝文志
遼寧歌劇院多部歌劇獲藝術大獎
除《蒼原》外,遼寧歌劇院創排的其他歌劇也獲得多項藝術大獎。
歌劇《滄海》
2000年獲第四屆沈陽音樂周“優秀劇目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2001年赴京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全國優秀劇(節)目展演,2004年獲遼寧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歌劇《紅海灘》
獲遼寧省第六屆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合唱團獲“優秀演唱獎”,舞蹈團獲“表演獎”,樂團獲“優秀演奏獎”。
輕歌劇《遠方的胡楊》
獲首屆中國歌劇節“演出獎”。
輕歌劇《在那遙遠的地方》
獲遼寧省第七屆藝術節“優秀劇目獎”,遼寧歌劇院合唱團獲“優秀伴(合)唱獎”,遼寧交響樂團獲“優秀演奏獎”。
歌劇《雪原》
入選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榮獲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獎”;第九屆遼寧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遼寧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歌劇《圖伯特》
入選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榮獲第十屆遼寧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遼寧省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 |
![]() |
![]() |
![]() |
![]() |
![]() |
![]() |
![]() |
感動 | 同情 | 無聊 | 憤怒 | 搞笑 | 難過 | 高興 | 路過 |
- 上一篇:考古揭開朝陽北塔身世之謎——北魏馮太后…
- 下一篇:金步搖工藝體現東西文化交融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