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貝雕創造更多“打開方式”
【文化中國行】
五月,遼寧大連迎來旅游熱潮,大連博毅貝雕文創藝術館內熙熙攘攘。“近幾天,館里已經接待了從俄羅斯、新加坡、日本等國家來的外國游客。”館長李淑娟告訴記者,“他們在貝雕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貝雕小物件,像貝殼項鏈、胸針、桌面擺件等等。”
大連是中國貝雕的搖籃,五六十年代的大連貝雕廠是我國文化產品出口的重點企業。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代代貝雕工藝傳承人將這門非遺藝術傳承創新,2023年建立了融研發、生產、銷售、展示為一體的大連博毅貝雕文創藝術館。
“我們五代同堂,現在徒弟們都想著怎么讓貝雕更多地融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堅信貝雕這門藝術會繼續代表大連、代表中國走向全世界。”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貝雕人”龐厚誠說。
“新貝雕人”馮程程大學畢業后就一直跟著龐厚誠學習貝雕,她告訴記者:“傳統的貝雕產品大多是山水花鳥主題,適合生產大型的墻壁掛畫。我和伙伴們從貝雕主題入手,研發了一套城市景觀主題產品,對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每個工藝都進行了改良。”
馮程程指著展柜里的作品如數家珍:“這款桌面擺件圖案是大連國際會議中心,也是夏季達沃斯會場所在地,曾被作為禮品贈送給與會外國官員。”由她設計的“舞鯨胸針”選料珍稀白碟貝雕,也被2024年夏季達沃斯會議選為中外要員伴手禮。
在一代代貝雕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大連的貝雕產品更注重挖掘地域特色,貝雕成為具有城市特色的多場景用途藝術品。通過綜合材料運用,他們將傳統貝雕與布藝、金屬、木料等進行結合,已研發6大類200余種創新產品。從筷子、木梳、項鏈等居家用品和首飾,到電子相框、移動電源等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的元素被巧妙地植入貝雕中,為非遺創造了更多的“打開方式”。
大連市各級政府積極利用各種展會、大型會議、旅游推介等機會給非遺藝術搭建廣闊的傳播空間。由中山區政府聯手轄區文創企業、主理人們共同發起的“百味南山”“開在南山的春天”“南山秋葉集”等特色街區活動,吸引了很多非遺傳承人帶著作品來市集上“擺攤”。
原創手工店店主魏銘喜歡傳統非遺工藝,她以新潮的元素作為創作主題,用古老的非遺工藝制作首飾飾品。“在市集上認識了不少和我一樣執著在非遺藝術創新領域的伙伴,大家都在為自己的熱愛奔走。”魏銘還告訴記者,“在政府的推介下,大連很多旅游景點都將非遺傳承人的文創作品作為旅游產品進行銷售,光是每次小長假擺攤,我們都能賺到以前近半年的收入。”
- 下一篇:2025遼寧省企業大會在沈陽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