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平“傷疤” 變廢為寶
大型廢棄露天礦坑猶如城市“傷疤”,給居民生活、周邊安全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影響,亟待綜合治理。日前,圍繞“加快推進廢棄礦山綜合治理”,遼寧省政協舉行了專家協商會。
會上,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撫順市政府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了遼寧省廢棄礦山綜合治理有關情況。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專家們圍繞議題積極建言。
“目前,撫順煤矸石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程度相對較低,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省地礦集團黨委書記王恩濱建議,發揮科研優勢,開展固體廢棄物調查和綜合利用研究;以撫順煤礦固體廢棄物為典型示范區,建立礦山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政策體系;以企業為主體,提高礦山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意識,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
撫礦集團西露天礦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肖平提出,撫順西露天礦綜合治理目前還存在治理資金投入尚有缺口、存量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轉型項目仍需政策支持、專業技術人才支撐不足等現實問題。他建議,統籌“治”與“轉”,加快清潔能源戰略布局,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央企與遼寧合作,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深化產學研聯動。
省政協委員、撫順市鄉村振興局局長顧建鋒則認為,在推進礦山綜合治理過程中,需要繼續推進撫順國家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爭取創建工作;進一步明確西露天礦治理的主體責任;將礦坑治理與工業旅游、城市休閑旅游開發結合,通過產業發展支撐礦坑治理;以投融資機制的創新推進西露天礦治理。
省政協委員、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王者超提出,對廢棄礦山實施分階段分區治理與利用;建立現場試驗場,研發治理利用關鍵技術體系,形成開發治理利用相關產業鏈;尋求政策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機構參與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吸引公眾參與。
“要積極探索市場化機制。”省政協智庫專家、遼寧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教授王振宇建議,鼓勵金融機構使用直接融資方式發行綠色金融債券,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廢棄礦山修復,加強財政資源統籌提高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生態修復技術創新,要充分借鑒國內外露天礦山成功治理模式;由撫順市與撫礦集團成立西露天礦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的平臺公司,在省市政府主導下,組織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建立和完善西露天礦天空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省地礦集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任立國建議。
專家們直面問題,暢所欲言,不時就關心的話題互動交流,現場氣氛熱烈。遼寧省副省長靳國衛表示,專家們的發言非常專業,對于下一步做好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幫助。省政協副主席王明玉表示,這次協商會開得質量很高、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