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全面振興涌新潮
在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檢查設備運行情況。
本報記者 孫潛彤攝
日前,遼寧省發布了經濟社會發展“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遼寧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98億元,同比增長5.6%;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1%……全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走出了多年來最困難的時期,交上了一份全面振興的新答卷。
遼寧省委書記郝鵬說,上半年遼寧發展質效明顯提升,產業結構優化,新動能加快集聚,發展預期持續向好,人流、物流、資金流活躍度明顯提升,全省上下抓發展、謀突破、促振興的熱潮持續升溫。
“跑贏全國均速難能可貴。”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說,取得這樣的成績,同遼寧上下奮力爭先的拼搶意識分不開,遼寧特別推出了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著力在對外開放、銳意創新、思想解放等方面破題補短板,取得了明顯效果。
開放半徑擴大
擁有長達2292公里大陸海岸線的遼寧省,為改變“內向”性格,曾提出“轉身向海”的開放發展戰略。7月20日舉行的遼寧對外開放大會更是明確提出,遼寧要從“一隅”走向“前沿”。
今年上半年,遼寧外貿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總值為3883.4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1781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高出全國1.6個百分點。
遼寧對外開放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出口數據看,遼寧機電產品出口量質并舉,表現格外亮眼。上半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930.6億元,增長15.7%,占同期出口總值的52.3%,占比提升4.7個百分點。其中,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蓄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86.5億元,同比增長74.1%。
從外貿活力看,民營企業占比不斷攀升。上半年,遼寧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達1.3萬家,同比增加3.5%。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不斷擴容,數量同比增加4.7%。民營企業上半年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增速8.5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比重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逐漸成為外貿穩增長的主力軍。
“開辟多元外貿通道,匯聚外貿新動能。”沈陽海關統計分析處處長錢東偉認為,這些亮點顯示出遼寧對外開放合作半徑不斷擴大。
今年以來,遼寧不斷加快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全省以水路運輸方式和公路運輸方式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3.5%和46.4%。新培育海外倉6個,海外倉總數達到105個,分布在38個國家和地區,帶動出口24.5億元,同比增長123%。同時,遼寧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9.7%,對中亞五國等新興市場同比增長28.5%,國際市場分布日益多元化。
再看內資合作。遼寧省商務廳廳長潘爽介紹,上半年,遼寧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3.0%;來自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省外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7.7%,占全省招商引資總額的74%。
借力國家東北振興戰略的東風,遼寧積極對接“央地合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吸引央企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遼寧建設項目達10540個,完成投資額增長19.6%。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681個,完成投資額增長26.6%。
“遼寧針對先進技術、高端裝備和新能源等領域提供了優越的發展環境,對企業幫助很大。”奧地利奧鋼聯公司沈陽負責人錢學俊表示,遼寧工業門類齊全的產業基礎讓這片熱土更具吸引力。
技術含量增加
遼寧資源富集、稟賦深厚,但長期以來干的都是“力氣活”,吃的是“資源粗糧飯”。要實現振興新突破,就要聚焦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菱鎂礦粗放加工既污染又利薄,現在我們企業被國家認定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端產品出口到歐美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遼寧東和新材料公司副總經理孫希忠“揭秘”企業不斷向高處走的后援——科技創新聯盟。他所在的企業與遼寧省內高校院所合作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嘗到了高技術附加值的甜頭。
上半年,遼寧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高于全國7.6個百分點。遼寧制造技術含量增多,源于資源投入力度明顯加大。遼寧省發改委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遼寧投資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57.9%,高于全省投資52.9個百分點,企業技術服務需求擴大;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7%,支撐產業結構升級作用明顯。其中,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制造、非專業視聽設備制造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0倍和15倍。
遼寧強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培育專業化技術轉移經紀(經理)人、科技評估師等210人,累計培訓技術轉移人才超2000人。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68億元,同比增長49.8%。
“‘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局面得到了扭轉。”在沈陽東北科技大市場,應用“芝吧”軟件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負責人王麗表示,“我們將科技服務放到互聯網平臺上,打破技術與需求間的信息壁壘。對單個企業‘消化’不了的‘科技大果’,還能以眾籌再分紅的形式進行轉化”。“芝吧”運行以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2372項,簽訂技術合同13125件。
遼寧省近年來出臺科技創新條例、制度性創新成果評價獎勵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以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營造良好生態。
孫東明是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所研究員,同時也是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我們以科研專利等無形資產作價入股,很快實現成果的落地轉化。從項目選址到建成投產只用了3個月時間,公司自主研制的微型半導體溫控器件月產能已超過30萬枚。”孫東明說。
營商環境向好
余淼杰認為,東北振興要重視補齊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短板,市場競爭中隱性交易成本、權益安全性、發展可預期性等方面都有瓶頸矛盾需要縱深破解。
沒有利益驅動,就有人選擇躺平。針對不作為的懶政現象,遼寧近日召開全省清理影響振興發展做法工作部署會,下大力氣鏟除辦事“灰色地帶”,減少尋租空間。
近年來,遼寧馳而不息優化營商環境。今年,遼寧選派上萬名干部深入園區走訪幫扶,實化細化項目服務保障,現場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比如,建立健全服務企業項目“快速通道”和“綠色通道”,實行“問題收集、交辦督辦、限時辦結、清零銷號”的閉環式辦理機制。此外,通過“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等方面的改革,實現政府服務流程再造、社會治理創新、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多地推行不見面審批改革,將開辦一般性企業手續辦理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遼寧全省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平均辦理時間縮減了80.4%。
沈陽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的第一賽道,大力實施制度和職能創新集成,推進六輪營商環境改革,形成90條惠企利民措施,健全干部走下去的包保機制、問題端上來的督導機制和限時解決的調度機制。今年以來,2萬多名領導干部走進3.5萬余家企業,解決問題5400余個。全市已辦結“萬件清理”營商訴求類問題1716件。今年上半年,沈陽市新登記經營主體14.3萬戶,為3年來同期最高水平。
“‘辦個案子垮個廠子’的日子早已經過去了。”沈陽聯立銅業集團董事長李連利說,當前遼寧著力加大涉企行政執法規范力度,不斷向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勁頭更足了。
- 下一篇:近九成高速服務區覆蓋充電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