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紅色資源“活”起來
遼沈戰役紀念館外景。
遼沈戰役紀念館供圖
節假日期間鴨綠江斷橋紅旗飄揚。
丹東斷橋旅游有限公司供圖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聶耳廣場聶耳雕像。
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政府供圖
游客在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觀看《歷史的瞬間》情景劇演出。
遼沈戰役紀念館供圖
紅梅文創園發酵藝術中心 (原紅梅味精廠發酵過濾車間)。
沈陽紅梅文創園供圖
遼寧省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
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供圖
中國(沈陽)工業博物館外景。
中國(沈陽)工業博物館供圖
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廣場上的雕塑。
撫順市雷鋒紀念館供圖
游客在沈陽1905文化創意園犀牛長街觀看“無邊界舞臺”演出。
沈陽1905文化創意園供圖
素材來自網絡
夏天的丹東,鴨綠江畔微風習習,一江碧水緩緩西流。江面的斷橋上,游客們正循著邱少云、黃繼光們當年的足跡,追思先輩們的英勇精神。73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正是從這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9個月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距離鴨綠江3公里處的英華山上,3000名預約觀眾將建筑面積達到29983平方米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擠得滿滿當當。進入暑期以來,每天如此。當記者問起參觀的緣由時,大連醫科大學大二學生王子豪如是說:“我在大連上大學,一直深受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鼓舞,今年恰逢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所以就想現場感受一下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滿是彈孔的戰旗等文物、《奇襲白虎團》全息影像、‘無敵坑道’復原場景以及全景畫館等展陳布置,讓我們無比震撼。”
王子豪提到的“六地”,正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這6個屬于遼寧的獨特紅色標識。縱覽中共黨史,遼寧人民和這片紅色熱土始終與黨創造的偉大事業同頻共振,與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緊緊相連。如今,遼沈大地正通過各種方式活化紅色遺跡,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資源“活”起來,“活”在講解和傳播——
“7、9縱隊進展順利,正以小群多路的方式向各地攻進。”在位于錦州市牤牛屯村的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遼沈戰役紀念館的講解員們,每周五都會為觀眾現場演繹他們排演的紅色情景劇《遼沈戰役的歷史瞬間》,生動形象地再現東野首長指揮戰斗的關鍵場景。
講解紅色故事,挖掘歷史是基礎,創新形式是關鍵。近年來,遼沈戰役紀念館相關工作人員依托戰史資源,針對不同圈層的觀眾群體開發了主題黨課、思政課、青少年研學、讀書會、巡展等形式多樣的社教產品,并結合直播、視頻課程等方式多元傳播。盡管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只是一座小小的五間平房,今年以來卻已在線上線下“接待”了超20萬名觀眾。
紅色資源“活”起來,“活”在開發和利用——
新中國成立后,遼寧省成為中國現代工業崛起的搖籃,創造了1000多項“共和國工業第一”,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繁榮的工業生產留下眾多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傳統和現代、歷史與當下如何在新時代交融發展?答案還是“文化+創新”。
當年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的沈重集團二金工車間,如今已改造成展覽+演出+消費+文化體驗的多業態融合文創產業綜合體——“1905文化創意園”;昔日的紅梅味精廠經過“修舊如舊”的修繕保護后,搖身變為“紅梅文創園”,文創園里的Live House(室內音樂現場)、藝術中心每年承接各類演出、展覽總計超300場;沈陽鑄造廠的車間改擴建成為“中國工業博物館”,收藏工業藏品1.86萬余件;奉天工場化身成為露天電影放映場、城市書房、美術館等多功能公共休閑空間……到工業遺存拍照打卡、逛展、看演出,已成為越來越多當地年輕人乃至外地游客的選擇。
紅色資源“活”起來,紅色故事“熱”起來。如今,遼沈大地的紅色光芒在六地文化的傳承賡續中愈發閃亮,而新時代下的新內涵、新形式、新視角又為這片沃土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精神給養。與時俱進,歷久彌新,遼寧紅色文旅正煥發著新的光彩
。
- 下一篇:遼寧規范民辦職業培訓學校辦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