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行動 首戰之年看沈陽丨中德園:厚植人才“沃土” 助力國際合作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近年來,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以下簡稱“中德園”)通過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引育制度,全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東北地區高水平人才(海外人才)聚集區和創新高地,積極探索“市場化選聘、專業化引進、雙元制培育”人才引育工作和國際化人才發展生態圈建設的“3+1”人才引進培育制度,厚植人才“沃土”,助推打造中歐合作新標桿。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華晨寶馬全新職業教育項目班學生聆聽老師講解。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多虧了華晨寶馬全新職業教育項目,讓我實現了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2020年,李林航和70余名同學經過初選,進入了華晨寶馬全新職業教育項目班學習,經過了一年級在校學習理論,二年級在學校與寶馬培訓中心進行雙向交替培養,三年級進廠頂崗實習。前不久,李林航通過考核,7月畢業后便可入職華晨寶馬成為技術工人。對于即將開啟的職業生涯,李林航充滿了期待。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華晨寶馬全新職業教育項目班學生開展課堂實踐。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3年,華晨寶馬啟動中德校企合作全新職業項目,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由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適應行業需求的課程,為學員提供更加充足的實踐操作以及在崗實習機會。
目前,華晨寶馬與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沈陽裝備制造工程學校共同開啟華晨寶馬全新職業教育項目。每年,華晨寶馬會分別在兩所學校中各篩選出部分學生作為培養目標,通過采用“職業院校+培訓中心+在崗實訓”的“1+1+1”職業教育模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崗位情況。畢業后,通過考核即可入職華晨寶馬,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據華晨寶馬全新職業教育項目經理陳林平介紹,目前該項目已為華晨寶馬輸送了50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
培育本土人才,激發“原動力”。中德園在東北地區率先構建“雙元”產業人才培育模式,實現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為東北產業人才培育提供引領性價值。中德學院、中德應用技術學院、寶馬實訓中心每年培養、培訓在校生、實習生1萬余人次。中德園與德國GIZ、卡斯魯厄理工學院等開展教育合作,組建中德產教合作聯盟,搭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共建共享平臺,成員單位增至98家。中德應用技術學院(跨企業實訓中心)被列入教育部、遼寧省推進職業教育發展重點任務清單。
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一角。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新招引人才,凝聚“智囊團”。中德園在遼寧省率先深入實踐園區社會化選聘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管委會市場化選才用人制度。管委會層面,打破身份界限,面向全球廣納賢才,平均年齡由改革前的48.5歲降至37.8歲,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博士生占比提升8%。同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市場化為導向,引進專業人才,中德園從全球招引20名企業中、高管入區發展,選聘吸引高端人才和優秀畢業生68人,“雙一流”院校畢業生占比達78%,管理層碩士以上學歷超過50%。2022年,“中德開”主營業務收入年增速超29%;“中德發”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40個;“中德控”為重點工程項目發展融資30億元。
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一角。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立長效機制,優化“生態圈”。中德園在全國率先探索中德國際人才合作常態長效機制,通過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委員會、德國海德堡等4個海外離岸中心,中德園柔性引進人才、資本和項目,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發展生態圈。目前,已成功舉辦3屆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委員會峰會等系列活動,制度性舉辦“德國鐵西日”“德企沈陽行”等經貿交流活動達130多場,與300多家德國及歐洲機構、協會、企業建立良好聯系。截至目前,園區集聚華晨寶馬研發中心、德國FEV、GIZ、弗朗霍夫研究院等創新載體30余個,外資企業127家,外籍高端人才300余人。
5月14日,沈陽國際泵道公園正式開園,騎行愛好者在標準泵道內進行騎行體驗。
新華網 唐曉瑭攝
提升城市“魅力”,打造“良棲地”。中德園通過建設青年友好型街區、人才成長型城市,讓人才留得住、住得好。為解決居住問題,中德園配建了1萬套人才公寓和科學家花園;為解決看病就醫問題,中德園引入了北京三甲醫院積水潭醫院,并且與境外50余家保險機構實現直接結算;為解決子女教育問題,中德園引入了盍碧璽曼詹外籍人員子女學校,70余名寶馬員工的德籍孩子在此享受與德國同質的教育;中德公園、國際泵道公園、細河悠谷公園、天鵝堡樂園等一批生態設施,為高端人才打造富有國際元素、生態宜居的發展環境。
“我們積極搶抓中德合作戰略新機遇,堅持國際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快打造面向未來的高精尖產業新體系,全力打造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戰略合作試驗區。”沈陽市鐵西區委書記郭忠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