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在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
五月的遼寧,萬物勃發,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正在遼沈大地上徐徐展開。
走過困頓,重振生機。作為“共和國長子”,遼寧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迷,現在又扛起東北振興重擔、煥發蓬勃氣象。曾經,人才流失一度成為遼寧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遼寧并對東北振興及人才問題做出部署。2018年9月,在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
5年來,作為東北振興的領頭羊,遼寧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指示精神,以高質量的人才工作率先打響了一場人才“翻身仗”。近日,調研組一行來到遼沈大地,對遼寧打造“拴心留人”環境的實踐探索開展了深入調研。
1.“外引內育”,為東北振興賦能育才
智慧之云、科學家工作坊、科技街區……在沈水南岸,一座秉承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理念的科技新城——渾南科技城正在拔地而起。
透過車窗,工地圍擋上“盛京門庭、人才綠地”標語字樣由小變大,調研組一行來到渾南科技城建設指揮中心。在二樓展廳,科技城規劃建設部副部長劉闊介紹:“規劃用地面積91平方公里,啟動區面積7.2平方公里,建成后的渾南科技城,將成為支撐東北振興發展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在距指揮中心5分鐘車程的全運路33號,一幅底蘊厚重的“機器人+”創新實踐畫卷,早已精心織就。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大門前,“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十一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廠房里的生產線更是令調研組嘆為觀止,往來奔忙的是一臺臺移動機器人,上下翻飛的是一條條機械手臂。在企業展廳內,調研組見到了省級人才工程“興遼英才計劃”入選者、沈陽市人民政府“市長特別獎”得主、公司技術總監張雷。
他向調研組感慨道:“在沈陽、在新松,我從一個剛剛畢業的學生一點點進步和成熟起來,這里是培養我成長的熱土,也有我的親人和朋友們,黨和政府為企業發展創造了不少有利條件,讓我們對東北振興充滿信心。”
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展數字經濟成為這片老工業基地重塑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作為孕育數字經濟新業態與新模式的沈陽國際軟件園被寄予厚望,在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方面提供新的平臺與強力支撐。
作為中國“2022年最具活力軟件園”之一,沈陽國際軟件園自落地渾南科技城之日起,始終堅持“外引內育”和“抓兩頭帶中間”的核心發展策略,大力引進行業領軍企業和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其中不乏華為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中科創達、中航信、飛利浦等知名企業。園區海創人才服務中心總經理蘇婉介紹:“目前,規劃用地1100余畝、總體建設150萬平方米的園區2期正在加快建設,項目完工后,員工總數將由目前的‘4萬+’增長至‘10萬+’的規模。”
隨著更多的人才入駐園區,沈陽軟件產業生態將更加完善,進而帶動產業發展、促進科技創新、提升城市形象,為遼寧乃至東北全方位振興賦能育才。
近年來,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以新技術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的場景創新構建,成為技術迭代升級、產業數字化轉型以及城市更新的新引擎。銳意改革的沈陽市積極搶灘布局,2023年4月28日,以“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三年行動計劃暨城市應用場景發布會”為發端,啟動了“沈陽人才活動月”。發布會以“沈陽未來、因你而來”為主題,發布了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三年行動計劃、博士崗位需求和《沈陽市城市應用場景清單》,釋放出巨大的人才吸引力。為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留沈來沈創新創業,沈陽市于5月26起舉辦“博士沈陽行”活動,以優厚的條件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彰顯求賢若渴、廣聚英才的決心與誠意。
“造新城”“擴園區”“構場景”,在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事業中,沈陽市擔大任、當先鋒、作表率,努力當好東北振興的“跳高隊”。
2.打造智能裝備制造人才高地
5月7日,第十六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表彰3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295名全國技術能手。來自航空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沈飛”)的方文墨,榮獲中華技能大獎。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只是過程,“用”才是目標。如何讓五湖四海的人才在“黑土地”上“大顯身手”“各展其才”,東北老工業基地充分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結合自身得天獨厚的勞模歷史傳統引領創新,打造智能裝備制造人才高地。
緩步穿行航空工業沈飛的廠區大道,調研組注意到,一面面“羅陽青年突擊隊”的紅色旗幟格外搶眼。雖然斯人已去,但英雄精神已遍地開花。
2013年起,航空工業沈飛以航空英雄羅陽的名字命名,以青年突擊隊為載體,組織廣大青年學羅陽、做先鋒、當尖兵。10年來,航空工業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共解決各類生產技術問題千余項,將一架架戰鷹送上藍天。
提起“羅陽青年突擊隊”的拔尖人才,航空工業沈飛人力資源部職業發展室的工作人員掰著手指如數家珍:擁有“手感安裝”獨門絕技的孫志強、被譽為“王牌銑工”的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王剛、創造“文墨精度”的大國工匠方文墨、屢立奇功的增材制造專家李曉丹……
一張長條桌、幾張小桌、幾臺電腦和一排書柜,書柜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操作工具和技術資料,空氣中飄著一股淡淡的機油味。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孫志強的勞模創新工作室。
孫志強人送綽號“神經科醫生”。基于工作室平臺,三十多名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在他手把手地傾囊相授下,累計申報國防專利、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92項,完成創新成果推廣13項,將成千上萬根電纜和導管分毫不差地安裝、敷設到飛機的每一個角落。
不同于孫志強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粗獷工業風,李曉丹創新工作室多了幾分書卷氣,掛在顯眼位置的一幅書法作品上書寫著“大有可為、事在人為、關鍵在為”。4名博士、12名碩士、5名本科生在此組成了航空工業沈飛少有的高學歷工作室。這群身著藍色工裝的天之驕子,在李曉丹博士的帶領下苦干28天,在簡陋的塑料棚里“接生”了航空工業沈飛第一個3D打印航空零件。
為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遼寧不斷加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挖掘與弘揚,通過樹典型、立標桿,打出“遼寧工匠”的品牌。實施“技能遼寧行動”,厚植大國工匠“金種子”,打造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一大批貢獻突出、技能卓越的大國工匠在國之重器的鑄造舞臺上發光發熱。
在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沈鼓”),馬長好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他所在車間制造的是被稱作壓縮機“心臟”的轉子部件。而他加工的是“心臟”中的最核心部件——葉輪。“跳舞”的刀就是車床的車刀,葉輪就是在他控制的車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來的。
“我的技能水平成長,得益于沈鼓的創新環境與攻關氛圍。”馬長好介紹,為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沈鼓建立了勞模、大師工作室的規范機制,發揮勞模和大師的引領作用,為集團和基層各類組織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讓人才的創新能量持續迸發,為企業降本增效、提高生產效率作出巨大貢獻。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2023年,遼寧共有高技能人才135.1萬人,14名技能人才獲國家表彰。毫無疑問,遼寧在高技能人才培養賽道上打了一場漂亮的人才“突圍賽”和“翻身仗”。
3.為老工業基地高質量發展點燃人才引擎
2021年12月,因創新完成攻關課題,航空工業沈飛85后“杰出級科技創新標兵”劉本剛獲得公司獎勵一輛紅旗轎車。
職務創新成果有獎勵,高層次人才有股權。“在航空工業沈飛,基于價值創造的薪酬激勵模式已深入人心。”航空工業沈飛黨委組織部部長趙磊說,公司設置九級人才津貼發放標準,每年發放人才津貼4600萬元。在“十四五”人均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時,薪酬要向創造價值的員工傾斜,讓這些人才得到合理回報。
遙想當年,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一度成為人才集聚的高地。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東北卻日益遭遇“孔雀東南飛”,出現了“人才洼地”現象。
遼寧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近年來,遼寧秉持全新理念,查問題找不足,通權達變,以治本之策持續在“拴心留人”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遼寧堅持以‘真金白銀’的待遇留人,航空工業沈飛不少員工就享受到了補貼。”趙磊介紹,企業充分享受省市人才激勵政策,2021年至今,企業平均每年獲得政府人才政策激勵近千萬元。2019年以后還獲得了“興遼英才計劃”各類人才認定30人,大幅度提高了企業高水平人才的獲得感、自豪感和榮譽感。
“興遼英才計劃”是遼寧人才培養使用的品牌工程、龍頭工程。計劃突出引育戰略科技人才、“帶土移植”團隊、產業高端人才、行業領域專門人才等四類人才,對來遼在遼的上述各類高層次人才予以獎勵和科研經費支持。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留不留得住人才,信任和激勵自然重要,有沒有機會和舞臺更為關鍵。近年來,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能源催化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眾多“國字號”創新平臺陸續在遼寧布局。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精細化工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在遼寧釋放澎湃動力。首艘國產航母、航母艦載機、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水下滑翔機等一批“大國重器”,相繼在遼寧問世。
沈陽姑娘葛昱彤從中山大學畢業后,到廣東深圳一家國企工作,2019年回到沈陽,應聘到沈陽細胞中心,目前擔任質量管理部經理。她說:“這是新興產業,我很愿意參與其中,同時,在家鄉沈陽生活,幸福指數更高。”
“這里業務前景非常好,在新的賽道上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技術積累深厚,還擁有國內頂尖科研平臺。”2021年陳峰高進入沈陽美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入職前,他一直在江蘇、北京等地工作,已經有10余年技術開發、管理工作經驗,是大數據專業人才。他曾考察廣東、上海、遼寧的幾家企業。看到了遼寧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感受到遼寧對人才的渴望和重視,他最終決定留在遼寧干事創業。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遼寧努力增強城市對人才的虹吸能力,營造出城市與人才“雙向奔赴”的生態環境。依托各類高能級創新平臺,目前遼寧省已吸引兩院院士、外籍院士等頂尖人才2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領軍人才36人。2023年,遼寧將在對“興遼英才計劃”系統重構、優化升級的基礎上,聚焦高端,實行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精準支持1000名高層次人才和團隊。
千錘百煉育、千淘萬漉用、千方百計留,遼寧正在從“人才洼地”走向“人才樂土”。對此,蘇婉深有體會,她表示受益于遼寧創造留人“好服務”,沈陽國際軟件園內高端人才、高新企業聚集產生良性循環,現在園內入駐企業15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48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106家。
4.如何走出一條有東北特色的人才強省之路
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遼寧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通過“架梯子”“用心思”“創品牌”等組合拳,著力打造“拴心留人”的環境,走出了一條富有東北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強省之路。取得如此成績,遼寧做對了哪些事?
“架梯子”,加強人才硬環境建設。進入蓄勢騰飛新時期的遼寧,通過“造新城”“擴園區”“構場景”,為新時代人才“悅”過山海關、“樂”闖關東“架梯子”,鋪設高端平臺。高規格、高起點面向全球征集規劃建設方案的的渾南科技城拔地而起;以沈陽國際軟件園為首的一批現代產業園區擴園增容;面向未來發展,搶灘布局以“五型經濟”為引領的城市場景構建。一系列舉措,讓遼寧這個曾經的重工業省份煥發出新的活力,也為“拴心留人”的時代答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用心思”,推進人才軟環境優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遼寧,人才是第一要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用實際行動逐步破解人才難題。遼寧持續深化人才領域“放管服”改革,通過政策保障到位、服務跟進到位、氛圍營造到位,在加強人才“硬條件”支持的同時,更為關注人才發展的“軟環境”打造。用“心”解決人才“關鍵小事”,以愛才氛圍“暖人心”,以一流服務“順人心”,用優質“軟環境”不斷提升吸納人才的“硬實力”。
“創品牌”,激發人才競爭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突出“興遼英才計劃”牽引,打造遼寧創新發展主力軍,夯實全面振興人才基礎。2023年,遼寧還將深化“手拉手”以才引才專項行動,全力打造引才聚才品牌平臺,通過舉辦中國海外學子(大連)海創周和東北亞(沈陽)人才交流大會等品牌活動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推進“興遼英才”青年論壇、融合“星海國際論壇”、實施“鴨綠江之友”院士專家聯誼會等渠道,吸引集聚高端人才。開啟新征程,遼寧以一系列人才工作品牌為抓手,保持人才吸引力持續在線,讓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底氣更足。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遼寧,這座老工業基地,在新時代東北振興的國家戰略下,正悉心構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態,努力吸引凝聚四面八方的人才“再闖關東”,一起投身到東北振興的宏偉事業中來。人才智力、創新活力奔涌匯入遼寧,必將迸發出無窮的發展潛力、彈奏出嶄新的時代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