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選種備耕忙——鐵嶺蔡牛鎮張莊玉米合作社見聞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一過,在遼寧黑土地上,如春雷一樣的備耕火熱展開。2月12日上午,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的倉庫里人聲鼎沸,擠滿了前來選購玉米種子的農民群眾。
“去年在這里買的玉米種子‘聯達098’產量特別好,畝產最高達2200斤,比普通玉米種子每畝地多產了400來斤!”來自蔡牛鎮靠山屯村的農民趙健告訴記者,今年他決定購買新品種“富谷739”,“這個品種抗性好,產量也高,適合大面積種植”。
每年春節過后,張莊玉米合作社都會迎來一撥接一撥采購種子的農民,今年正月十五以來,每天都能售出玉米種子7000余斤。
張莊玉米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是“全國十佳農民”。這些年,趙玉國和合作社積極向農民推廣保護性耕作新技術,推薦良種和良技,促進農業增效,帶領農民增收。趙玉國說:“合作社這些年玉米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2萬畝以上,給鄉親們推薦的玉米種子都是在我們試驗田里表現最好的品種。”
為了確保玉米穩產高產,這些年來趙玉國一直通過合作社主動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10余家“農”字頭科研院所合作,建起千畝試驗田,試種幾十個玉米新品種。趙玉國說:“每年,我們都會篩選出五六個高產且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向周邊農民推薦,今年選出的富谷739、葫新358、鐵研28、鐵研929等品種,去年最低畝產都超過了1800斤。”
合作社連續多年推薦的良種良技,得到了當地甚至周邊地市農民的一致認可,今年以來,合作社售出玉米種子20余萬斤。“科學種田,僅靠良種還不夠,新的種植模式與技術更是關鍵。這些年合作社堅持采用保護性耕作、大壟雙行、大豆玉米套種等種植模式與技術,每年穩定向國家交售商品糧10余萬噸,合作社希望把這些毫無保留地推廣給農民。”趙玉國表示,接下來,合作社準備邀請遼寧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院校的專家為合作社社員及周邊地市農民開展春耕前的技能培訓。
如今,遼寧省已建設了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00余個,遴選培育農業科技示范主體8000多個。“過去種地靠體力,現在種地看科技。”趙玉國說,要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充分發揮合作社規模經營優勢,積極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帶領廣大農民科學備耕,多種糧、種好糧,不斷提高遼寧農產品質量效益和農業生產效率,筑牢筑好黑土地上的“遼寧糧倉”,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