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孫景坤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未能等到紀念日,98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帶著深深的眷戀走了!
就像68年前,帶著滿身傷疤回到家鄉,悄悄地將一身軍功章藏到箱底,甘愿做個普通農民一樣,“七一勛章”獲得者孫景坤人生最后的告別依然簡樸,為他淡泊名利的一生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切如孫景坤所愿:沒有靈車,沒有橫幅,沒有沿途哭送,和普通百姓一樣,安安靜靜地葬在家鄉丹東市金山鎮青梅溝。
那個山坡上,他一眼就能看到鴨綠江,能看到雄偉的鴨綠江橋。
1月9日,劉吉惠、房玉珍、周晚芳三個平均年齡90歲的志愿軍女戰士,含淚朗誦《祖國,讓我再看你一眼》,送給親愛的戰友孫景坤。
這首詩,仿佛是孫景坤永遠流淌在鴨綠江滾滾波濤中的衷情訴說。
“祖國,讓我再看你一眼,再看你一眼,就投入硝煙彌漫的戰場,罪惡的子彈可以打穿我的胸膛,但絕不會讓你受傷!”
肅穆的大廳,鮮花簇擁,遺照上老英雄的眼神依然像70多年前跨過鴨綠江,回望祖國的目光。慘烈的161高地之戰,一仗打完,活下來的只有孫景坤和其他3名戰士。經歷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后,孫景坤已是傷痕累累。
今年69歲的張德勝7日中午聽說孫景坤去世的消息后,第一時間祭奠他一生崇拜的“二大爺”。
張德勝年輕時,偶然看到一本描寫抗美援朝的書,其中一篇《奮戰在危急情況下的副排長孫景坤》讓他著迷——那時的他,怎么也無法把身邊的“孫隊長”“二大爺”和在戰場上一人擊斃21個敵人的驚天動地的大英雄聯系到一起。“后來我才知道,二大爺立下了那么多戰功。但是他一直不讓我對外說,他說,當著那些犧牲的戰友說戰功,臉紅。”
“祖國,讓我再看你一眼,再看你一眼,不是因為迷茫,而是再一次祝福祖國繁榮富強;再看你一眼,不是因為紀念,而是要記住你生機勃勃的模樣!”
1955年,孫景坤復員后主動放棄留在城里的機會,幾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落后面貌,贏得了村民們的愛戴和尊敬。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眼睛紅腫,7日中午聽說孫景坤逝世的消息后,一個小時就接了近百個電話。“都是村民打來的,很多人說著說著就哭了。他讓我最難忘的一句話就是‘百姓的事一定要放在心上,不然他們會睡不好覺的’。”
丹東,這座抗美援朝的英雄城市并沒有因為這個簡樸的告別儀式忘記他。與他一起奮戰的志愿軍老戰士、他為之傾盡心血的山城村村民、聽過他報告的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都想去看他最后一眼,送英雄最后一程。可是聽到老英雄身后不想打擾父老鄉親的遺愿時,都默默地選擇了理解。
“向老英雄致敬!事了拂衣去,初心守一生,永遠懷念您!”“您是家鄉人的驕傲,也是軍人的驕傲!”“戰場上是英雄,工作上是模范,道德上是典范!”……連日來,丹東的父老鄉親在網上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英雄的思念痛悼之情。
“祖國,讓我再看你一眼,再看你一眼,祖國記住了那一張張可愛的臉龐,再看一眼,再看一眼,我看見了含在祖國眼睛里的淚光。”
王迎春是丹東市第三十一中學政教處主任,也是丹東第一個講述孫景坤情景互動式黨課的主持人。“這些年我們到學校、街道、企業、部隊宣講孫景坤事跡,聽到的是熱烈的掌聲,看到的是感動的淚水。”
這是一個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偉大時代,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孫景坤這樣永葆革命本色的戰斗功臣,晚年他先后獲得了“時代楷模”“七一勛章”“全國道德模范”等崇高榮譽。
“今夜中國的月亮很圓,今夜家鄉的月亮很亮,歷史記住了,記住了和平、正義、戰爭,記住了鴨綠江,和鴨綠江的浩蕩。”
老英雄走了,他仿佛還在深情地述說:“祖國,讓我再看你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