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種業優勢——農業院所負責人談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隋國民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為我們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責任。我們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寬的視野、全面加強種業自主創新,不斷突破種源卡脖子問題,以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的勇氣,投身于種業振興行動,為實現我國種源自主可控、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遼寧農科人應有的貢獻。我們將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強化根基,夯實農業種質資源基礎。一是根據國家和遼寧省整體布局,統籌推進遼寧種質資源庫(圃、場等)建設,構建更加完善的農業種質資源及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不斷提升種質資源保護、鑒定評價、共用共享條件和能力,加快建立種質資源共建共用的長效機制。二是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和保護工作,在摸清資源底數,做到應保盡保的基礎上,重點開展對珍稀、瀕危、特有資源的搶救性收集和保護工作,確保資源不丟失。三是搭建專業化、智能化資源精準鑒定評價與基因發掘平臺,開展精準表型鑒定、高通量基因型鑒定、等位基因規模化發掘等深層次創新評價及利用,挖掘高產、優質、抗病蟲等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功能基因,創制優良新種質,特別是挖掘好、利用好遼寧特有的優異種質資源,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種業優勢。
瞄準重點,強化種業科技自主創新。一是在加強資源保護、創新基礎上,聚焦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等主導產業以及相關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和適應機械化、設施化栽培,更貼近市場需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以更多更好的品種支撐我國種業振興行動,努力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種源保障。二是下大力氣解決育種技術和手段落后問題,加快推進現代生物、信息等新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不斷提升單倍體誘導、分子標記等育種新技術的應用水平,加快提高育種工作效率,加快推動育種技術的升級換代。
整合資源,構建種業協同創新體系。一是充分發揮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地方種業創新排頭兵作用,努力通過制度創新,有效整合遼寧省現有農業科技資源,構建以目標任務為導向、以平臺為載體、以項目為紐帶,省市農業科研單位上下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成果共有、全省“一盤棋”式的開放協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二是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強化科企合作,加快推進產學研、育繁推深度融合發展,努力構建以市場化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的一體化種業科技創新及產業化聯盟,以實實在在的成果助力種業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下一篇:把自主創新的勁頭帶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