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將江南園林建筑風格帶入盛京
沈陽故宮在清代進行過多次改擴建——
乾隆將江南園林建筑風格帶入盛京

傳統的“和璽彩繪”


表現風景的“蘇式彩繪”


表現人物故事的“蘇式彩繪”

“勾連搭卷棚式”殿頂與“蘇式彩繪”
左圖前面建筑為繼思齋,其房頂從側面看呈波浪形,這種具有江南園林建筑風格的房頂被稱為“勾連搭卷棚式”。 上圖是充滿江南風情的“蘇式彩繪”,與“和璽彩繪”形成鮮明對比。

更多精彩 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 郭 平 文并攝
提 要
在清王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先后有四位皇帝東巡,進駐沈陽故宮(時稱盛京宮殿)。或是為了守住先祖的基業,或是為了居住的便利,清王朝一直對沈陽故宮進行修繕和改造,國力最盛的乾隆時期,改擴建工程規模最大,將江南園林建筑風格引入盛京宮殿。所以今天的沈陽故宮建筑群風格多樣,別致典雅與莊嚴宏偉相呼應,尤其是西所區域,展現的都是乾隆帶來的江南園林風情。
清帝東巡住在盛京宮殿
關于清帝東巡的研究是涉及沈陽故宮(清代稱“盛京宮殿”)歷史文化的重要課題。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張國斌說:“院里的老一輩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多成果。”這些成果大多收錄于《清帝東巡》和《清帝東巡研究》兩部專著當中。
清順治皇帝出生在盛京宮殿的永福宮,6歲時離開盛京后,就再也沒有回到他生長過的祖屋,但他卻是清帝東巡的首倡者。《清實錄》載,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順治對大臣講:“……自登極以來,眷懷陵寢,輒思展謁……”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再次對大臣說:“但恭謁山陵,久切朕懷,有如以日為歲……”這句話是說,順治皇帝想回家鄉看看的心情急迫到了度日如年的程度。在順治的心目中,相對于北京的皇城,盛京宮殿的老院子才是他真正的家鄉,這種思鄉之情很可以理解,然而當時的清王朝政局不穩,內有水災,這位思鄉青年終是沒能如愿還家。
清帝東巡,始于康熙皇帝。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皇帝首次東巡,此時距離順治皇帝離開盛京已過去20多年。這當中,盛京宮殿雖然經過修繕,但是康熙并沒有住在臺上五宮的祖屋里,而是住進崇政殿前小廂房。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由于隨行人員的增多,他除住在崇政殿前小廂房外,還住進關防佐領三官保家。這位三官保,是康熙皇帝新晉的宜妃郭洛羅氏的父親,康熙東巡時也曾住在宜妃的娘家。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第三次東巡時,仍按前兩次的成例駐蹕。
研究清帝東巡,研究者注意到,康熙東巡時在盛京宮殿內舉行的活動每次都有變化,沒有形成既定的制度,清帝東巡的各種活動到乾隆時期才成為定制,并為后代東巡的兩位皇帝所遵循。
乾隆皇帝在乾隆八年(1743年)首次東巡時也住進了盛京宮殿,但具體住在了什么地方,因為沒有準確記載,爭論較多。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次東巡,讓乾隆皇帝感到住在盛京宮殿存在諸多不便之處,很快他就下旨擴建、改建盛京宮殿。
此后,乾隆及嘉慶、道光皇帝又六次東巡,就都住在擴建、改建后的盛京宮殿里。
東巡前要對 盛京宮殿改擴建
張國斌分析清代對盛京宮殿進行持續修繕、改建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為解決東巡盛京時的駐蹕行宮;二是滿足清帝東巡時舉行各種宮廷禮儀活動的需要;三是清朝歷代皇帝為了彰顯陪都盛京的尊崇地位,尊藏《實錄》《玉牒》等宮廷檔案。
清入關后,盛京宮殿成了“陪都宮殿”,皇帝命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各派佐領一人留守盛京,管理皇家宮殿,這其中就包括對宮殿的維修。早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盛京工部就上報修繕清寧宮、鳳凰樓、龍樓等建筑。
從《黑圖檔》記載的情況看,到了康熙初年,盛京宮殿“……清寧宮前后廊柱已傾斜……柱下朽爛二尺”“鳳凰樓、崇政殿、兩翊門椽子已糟爛……”
研究人員根據文獻記載整理出了康熙年間對盛京宮殿的修繕表,維修持續時間從康熙三年(1664年)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涉及盛京宮殿全部的早期建筑,但當時僅限維修、重建,也就是說,基本保持了皇太極時期的原貌。
經過清王朝前幾代皇帝的努力,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經濟積累都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鼎盛,清乾隆皇帝四次東巡,加之乾隆本人好大喜功,除了對盛京宮殿進行日常維修外,還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改建和擴建工程。
第一次擴建工程,是在乾隆第一次東巡時確定的方案——“修建敬典閣等處工程”。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年-1748年),新建了飛龍閣、翔鳳閣、日華樓、霞綺樓,師善齋、協中齋,東所的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所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等建筑,這期工程中新增的建筑,絕大部分屬于行宮宮殿和收藏宮廷文物的樓閣。同時,這期工程還對清入關前原有的宮殿建筑進行了改造。比如,崇政殿南北兩側的八座閣、樓、齋,在名稱、式樣、體量、坐落等方面都兩兩對稱,改變了以前長短不均、高低不等的隨意布置。再比如,為所有的宮殿樓閣制作了由乾隆題寫的滿、漢文合璧的門額。經此改建擴建,盛京宮殿較以前更具皇家氣派。
第二次改建施行于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778年-1781年),即乾隆第三次東巡之后,主要是改建盛京太廟。乾隆皇帝命人拆除大清門東的景佑宮并將其移建到德勝門內路東新址,在其原址上修建新的盛京太廟。盛京太廟建成后,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四次東巡時開始投入使用,存放由北京送至的清歷朝帝后謚冊謚寶。
第三次擴建是實施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年-1783年)的“文溯閣工程”,在乾隆最后一次東巡之前。這期工程在盛京宮殿西側新建了文溯閣、碑亭、宮門、嘉蔭堂、九間殿等160余間房屋,全部位于原有宮殿之西,包括南部以戲臺為中心的單元、北部以文溯閣為中心的單元等,共同形成與原“大內宮闕”部分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西路建筑群,此項工程結束后,至清代末年,盛京宮殿建筑分布及外觀面貌未再發生變化。
乾隆以后的歷代皇帝雖然也對盛京宮殿進行養護維修,但無論是工程規模還是維修頻率都明顯減弱。
江南園林建筑風格走進盛京
談及清帝東巡對沈陽故宮建筑風格帶來的影響,有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顯而易見,乾隆時期將江南園林建筑風格帶到了沈陽故宮。”沈陽故宮西所區域的擴建工程很有代表性,不僅年代較早,也別具一格。從時間上算,應是乾隆第一次改擴建時期。
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鄧慶對此做過專題研究。他介紹,乾隆年間,我國古代園林建筑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皇家園林參照江南園林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研究乾隆時期建筑特點,有學者發現一個現象,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乾隆有六次南巡,而大規模園林建筑也在這段時間內相繼動工。
如今,沈陽故宮西所區域由四進院落組成,其中最富特點的是第三進院落,即保極宮所在的院落。
保極宮是清帝東巡時皇帝的寢宮,院中東西墻邊有抄手游廊與前面的迪光殿相連。抄手游廊依山墻而建,把原來單調的墻體邊緣空間軟化,在光影的作用下,增加了空間的進深和彈性。中間有高于院落供皇帝行走的御路,御路兩邊設置了兩處花壇,瘦石峭立,春夏季節芳草萋萋,整個院落的生活情趣和意境油然而生,與崇政殿建筑群莊重、嚴肅的格調形成鮮明對比。
江南園林建筑風格還表現在抄手游廊裝飾彩畫上,大量采用了江浙一帶被稱為“蘇式彩繪”的民間建筑繪畫,這與正統的宮殿建筑繪畫“和璽彩繪”截然不同。東西兩側游廊的檐下分別描繪了《二十四孝》《聊齋志異》里的一些故事,通過歷史神話故事題材,再加上山水、翎毛、花卉、樓閣等裝飾圖案,雕梁畫棟,增加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崇政殿等早期建筑以龍鳳為題材的“和璽彩繪”形成比較明顯的對比。
當然,這種江南園林建筑樣式在盛京宮殿的引入,在乾隆第三次擴建的西路建筑群中也有體現。
記者了解到,在康熙六下江南時,尚為皇孫的弘歷曾隨康熙一道南巡,一同住進了蘇州織造府西花園。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弘歷首次直觀了解江南園林。弘歷即皇帝位后,首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比他首次東巡的時間要晚8年,然而他還是在首次東巡期間便將江南園林的建筑風格引入盛京宮殿的改造、擴建工程中來,從中不難看到江南園林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手記
“繼思齋”寓意 教育子孫守基業
在沈陽故宮,有一座建筑與眾不同,它建成于乾隆首次東巡之后,是清帝東巡時隨行后妃們的居所,這座建筑便是繼思齋。
繼思齋位于沈陽故宮西所建筑群的第四進院落中。從建筑東西兩側看,殿頂的琉璃瓦線如同波浪一般,術語稱為“勾連搭卷棚式”殿頂。
將東巡行宮的后妃居所修建得更加別致和富有趣味,這是乾隆的愿望。繼思齋的建筑式樣和內部布局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乾隆對江南園林的喜愛。
不過,從歷代清帝東巡時在繼思齋的題詩中,可以看到作為清代帝王還有更深遠的考慮。
乾隆第三次東巡時的《繼思齋題壁》中寫道:“齋構陪都額繼思,守成開創卻殊施。守成不敢曠吾職,庶可無孤開創時。”乾隆第四次東巡時又賦《繼思齋題壁》,其中寫道:“祖宗思蓋因創業,孫子思當在守基。創守不同同基業,繼之敢不敬思之。”
此后嘉慶皇帝兩次東巡,雖然沒有攜后妃同行,卻也兩次在繼思齋留詩,后一次詩名即為《繼思齋示諸皇子》,其中有“勿忘今日訓,永繼昔年思,勖爾諸昆季,同心固本支。”教育后代子孫不忘祖先創業的艱難,守護好江山基業。
從這些真情流露的詩作中分析,乾隆當年東巡隨行的幼年皇子可能隨同后妃一起住在了繼思齋。
![]() |
![]() |
![]() |
![]() |
![]() |
![]() |
![]() |
![]() |
感動 | 同情 | 無聊 | 憤怒 | 搞笑 | 難過 | 高興 | 路過 |
- 上一篇:遼東馬市促進民族融合增強女真族實力
- 下一篇:清代“本土造”精品可媲美西洋鐘表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