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模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怡红院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极品,高清在线不卡av,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您現在的位置:葫蘆島廣播電視網>> 新聞中心>> 圖文頭條>> 熱點>>正文內容

新生活│他為敬老院老人義務拍照十年

  為殘障、臥病在床的老人拍照,他會將床搖起,遞上一束花;為只能平躺在床的老人拍照,他會踩上椅子俯拍,遞上一個水果……

  “為老人們拍照不在于照片拍得有多好,而是傳遞溫暖。”劉國壯說,對于這些老人而言,激動的也許不是照相這個事,而是通過照相感知他們被關注和關懷。

劉國壯為敬老院老人拍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身邊好人

  劉國壯,1975年出生,中共黨員,退伍軍人,國能遼寧熱力有限公司檢修專工。從2012年開始,他利用閑暇時間到沈陽市郊的30多家敬老院義務為老人拍攝照片,至今已經拍攝了1500多張照片,被人們稱為“和時間賽跑的攝影師”。他的行為也感染更多人來關愛老人。2021年,他被沈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沈陽市“身邊好人”。

  這些天,劉國壯已把他的相機反復擦拭了好幾遍,就等疫情散去,到沈陽市郊的敬老院給老人們拍照。

  47歲的劉國壯是國能遼寧熱力有限公司的員工。從10年前開始,他就利用閑暇時間到沈陽市郊的敬老院義務給老人們拍照。他這樣做,一是想讓照片能為老人應急所用;二是想用鏡頭記錄下老人的晚年時光。

  今年春天疫情襲來,他沒能像往年那樣奔波在拍照的路上,現在的他只能等待敬老院對外開放,繼續自己的愛心旅程。

  一次偶遇,成就了一個堅持十年的行動

  為老人拍照的事兒,源于劉國壯2012年初冬的一次偶遇。

  劉國壯老家是沈陽市郊的沈北新區八家房村。那天,他從老家返回市內,在公交車站等車。車站旁有家敬老院,幾位曬太陽的老人在門外聊天。有人說,頭天一位老人病故后,連張遺像都沒找到。還有人說,現在的晚年生活挺好的,要是能拍個照給外地的子女,他們就更放心了。

  那會兒,劉國壯剛好買了一架二手單反相機,正在練手,心念一動,他就湊上去說自己是個攝影師,可以給老人們免費拍照。老人們當即就拉起他的手,連連稱好。他的這個臨時動意,與老人們一拍即合。

  之后,劉國壯找時間到敬老院給每位老人拍了一張半身照,再將洗好的照片送給他們。

  “當時,我想這樣一張照片也不金貴,還怕老人們覺得自己沒誠意。可沒想到的是,他們接過照片后,盯著看不夠,神情是那么專注、欣喜和滿足,那情景深深地觸動了我。”劉國壯說。

  由此,劉國壯決定,到市郊的敬老院幫更多的老人拍照,為他們記錄人生中難能可貴的瞬間。

  那會兒,劉國壯沒有很清晰的想法,就是拍一張普通的人物照片,屬于標準照,老人辦理社保、醫保、高齡補貼等手續時,都可以加洗照片用上。也有的老人提出,自己哪天走了,照片也好給后人留個念想。

  沒想到,照片上和善的樣子真就成了孫大爺一生最后的定格。一次,劉國壯再度來到一家養老院給老人拍照,養護員孫大姐對他說:“小劉啊,太謝謝你了 ,孫大爺上個月在這兒去世了,家人找來好多相片當遺像可就是沒有滿意的,后來看到你給拍的照片,大家都一致說拍得好,遺像就用那張了,真是太感謝你了。”

  還有一次,劉國壯到恩惠敬老院拍照片,在拍完最后一位臥床不起的老人時,感覺老人氣色不好,回家后他就抓緊時間把照片洗出來。第三天他去敬老院送照片時,剛到門口按鈴,院長就跑出來說:“小劉啊,你剛拍過照的那位老人20分鐘前離世,我這邊正在聯系家屬處理后事。”過世老人的兒媳隨后趕到,著急地說,丈夫在韓國打工,自己聞訊便匆忙趕來,在家沒找到老人的照片。劉國壯把手中的照片遞過去說:“看看這是你婆婆的照片不?”“是呀!”老人兒媳看后,連聲致謝。

  拍照中,有一些健談的老人,講起自己的往事會眉飛色舞,但大部分老人都是很平和地表達,還有的老人不善言辭,神情甚至有些拘謹。但面對鏡頭,老人們都會把這輩子最喜歡的衣服穿上,梳好頭發,端端正正坐好,即使彎腰駝背,也要盡力挺得筆直,精精神神,把這一刻最美的自己留下來。

  手握照片,看著一個個美好的瞬間,劉國壯心生快樂,也仿佛被賦予了一種無形的使命。

  每張照片,都有一個平常而溫暖的故事

  寒來暑往,10年里劉國壯遍訪沈陽市郊的30多家敬老院,給老人們拍了1500多張照片。每一張照片,講述的都是一個平常而溫暖的故事。

  在夕陽之家敬老院里住著一位老大娘,養護員告訴劉國壯,老人當年是位老師,丈夫去世后一個人住進了敬老院,上了年紀患上健忘癥,見誰都笑呵呵地跟著聊天,可是聊完一轉身就忘了,還問人家是誰。

  劉國壯到大娘的房間給她拍照時,看到書桌上擺放著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和帥氣威武的軍人的合影,老人說這就是她和丈夫的結婚照。她讓劉國壯坐下來,滔滔不絕地講起當年她跟丈夫如何相識、如何結婚、如何隨軍生活、如何回到沈陽工作,50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她講得動情,對丈夫更是一往情深。

  過了幾天,劉國壯到敬老院送照片,一進門又看到這位大娘,老人徑直迎上前:“小伙子,我認識你,你是照相的。”一旁的養護員被驚呆了,不解地說,她誰都不認識就認識你。

  兩年后,劉國壯路過敬老院特意去看望這位大娘,沒想到老人竟臥床不起了,但書桌上除了那張結婚照,還擺著那次拍的照片。剎那間,劉國壯的眼里浸滿淚水,他知道了這張照片在老人心中的價值。

  劉國壯到于洪區一家敬老院為老人們拍照,79歲的王大爺第一個拍完,但卻候在拍攝現場不走,等劉國壯收拾攝影器材時,老人走過來從兜里掏出一個舊手機說:“小伙子,能不能幫忙把手機里的相片洗印出來?” 原來手機里保存著他與老伴兒的合影,幾年前老伴兒病故后,這些照片成了老人最幸福的回憶。

  被王大爺的信任所打動,劉國壯當即答應了老人的請求。他把手機帶到照相館打印了照片,又做成影集送給了老人。翻看著影集,老人眼角眉梢都是止不住的笑意。

  棋盤山一家養老中心的老人們得知攝影師來給照相,都趕忙回到自己的房間,換上干凈的衣服,老大娘們照鏡子梳起頭發,有的還化妝打扮,然后排起長隊,但有位阿姨坐在角落里毫不理會,養護員叫她來照相也不動,劉國壯跟養護員說不著急,等給大家照完后,他連忙換上長焦鏡頭在遠處對著那位阿姨進行偷拍。

  送照片時,劉國壯來到阿姨的房間,遞上照片說:“阿姨,看看您有多漂亮啊!”老人驚訝地接過照片,雙眼潮紅,臉上還露出羞澀的表情,說道:“人多我就怯場,很多年沒照過相了,謝謝你!” 待劉國壯給其他老人送完照片后,發現她還在看那張照片,連姿勢都沒有變。

  劉國壯去市郊敬老院給老人拍照,路途遠的一次往返需要上百公里,而每拍一回都得先后去3次。第一次去敬老院建立聯系,了解老人的人數和健康狀況,簡單看一下拍攝場地;第二次就是去敬老院給老人拍攝;第三次則是在敬老院里做個影展,把洗出來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事情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耗時費力。

  每次給老人們送照片,劉國壯都提前給敬老院打電話,告知大約幾點能到。老人們一聽他要來,都早早地坐在會客廳等著領取自己的照片,哪怕到了吃飯時間也不愿離去。看到老人們都希望盡早地拿到照片,他感覺自己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劉國壯冒雨到敬老院送照片,一位大娘心疼地說:“孩子,這大雨天你還來啊!”他臉上淌著雨水,大娘的臉上淌著淚水。

  拍照結緣,這些年,劉國壯與老人們都有了很深的感情,他們似乎也都成為彼此生命中很重要的人。

  用心拍攝,多一份溫馨,多一份美好

  劉國壯在市郊農村出生、長大,高中畢業后當兵3年,當兵第二年在部隊入黨,退伍后到市里的熱電企業工作。

  他熟悉市郊農村的生活狀況,知道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條件較差等原因,那里敬老院的老人更需要溫暖和幫助,即使是一次拍照也會帶給他們更多的撫慰和快樂。特別是對于那些平時生活節儉、腿腳不便的老人們來說,拍照更是成了開心事。

  “頭低點”“肩膀放松”“請攏一攏頭發”……給老人們拍照,劉國壯總會耐心地引導,幫助他們調整姿勢、整理衣服及頭發,調適光影和角度,力爭拍出最好的效果。

  有時,鏡頭對好,劉國壯發現老人的神情不自然,他就會與其聊幾句家常嗑,在輕松的氛圍中,等候老人慢慢露出開心的笑容。為殘障、臥病在床的老人拍照,他會將床搖起,遞上一束花,讓畫面傳遞溫馨;為只能平躺在床的老人拍照,他會踩上椅子俯拍,遞上一個水果,讓畫面表達溫暖。

  匠心細琢,劉國壯總結出一套給老人拍照的秘籍。譬如,尋找光比不太強的地方,如在窗邊,然后用白布放在老人前方反光,讓光線柔和一點;拍之前和老人聊一些能讓其平和或者愉快的話題,使其表情盡量輕松;色調不要太深沉,免得顯得壓抑,也不要反差太大,更不要銳化;盡量采用大光圈,適當過曝半檔,讓老人皮膚亮一點,顯得更有精氣神。

  劉國壯是個文保志愿者,他自掏腰包收集上個世紀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老物件,開車拉著老物件到處辦公益展覽,讓人們從中體會老一輩人的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從5年前開始,到市郊敬老院拍照,劉國壯也會帶上一些老物件,喚醒老人們的時代記憶,拉近彼此溝通的心理距離。

  在敬老院拍照現場,劉國壯擺上籮筐、桿秤、算盤、補襪樁、煤油燈、暖水壺等老物件,為老人們舉辦一個關于老物件的講座。追憶過往艱難困苦的奮斗,體味當下甘之如飴的生活,老人們這會兒便紛紛打開了話匣子,雙方互動起來便熟絡了,拍照也就進行得順理成章。

  一次展示時,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觀看著一件柳編酒簍,不時地撫摸著,久久不肯離開。劉國壯問:“大爺,您為什么對這個酒簍感興趣啊?”老人哽咽地說:“我小時候家里就做這個,打爺爺那輩闖關東來這邊兒就是編酒簍。”于是,拍照結束后,劉國壯又跟老人聊起了編簍的掌故和技巧,做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很多時候,劉國壯會把收集到的一些叫不準的老物件拿到拍照現場,讓老人們辨識一下,講講是干啥用的、如何使用。老人們都是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常常對老物件了如指掌,他們認真地講述老物件的來龍去脈,劉國壯邊聽邊記,回家再謄寫下來,整理研究。這樣做,讓劉國壯的拍照又多了一份收獲。

  更多的人,和他一起營造愛的磁場

  10年的時間,是什么力量讓劉國壯能夠堅持不懈地做同一件事情?

  “又搭時間又搭精力的,你圖個啥?”起初,妻子一度質疑他。“爸爸,你買了相機,咋總忙著給別人拍照?”女兒也迷惑不解。可從劉國壯拍下的一張張老人的笑臉中,她們找到了答案。妻子開始默默地支持他,女兒也向他豎起了大拇指。做這件事,妻子和女兒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去市郊敬老院的路上,劉國壯不再獨來獨往,家人、朋友、同學、同事、戰友、網友甚至路遇的陌生人追隨他,抱團行動。

  專業攝影師孫厚哲得知劉國壯經常去敬老院給老人拍照,就電話聯系上他,相約一起去。正是這位孫大哥的加入,讓他在現場拍照中學到很多攝影技巧,也改變了拍老人標準照的做法,把老年藝術照風格融入拍攝過程中,使照片透出縷縷暖心的溫情,更受老人們的喜愛。

  一次,去市郊敬老院的路上,劉國壯的車出了毛病,就開到一家修理廠修車。維修過程中,一位30歲左右的小伙在聊天中得知他要去給老人拍照,立即來了興趣,表示要跟他一起去。來到敬老院,小伙忙前忙后,又是攙扶老人,幫老人整理著裝,又是引導老人端正坐姿,拼命逗樂老人,在結束了一天的拍攝后,小伙說這一天過得特別充實、開心。

  也是在拍照中,劉國壯認識了志愿軍老兵李維波。得知老人曾在一次外出參加活動時,不慎遺失了一枚紀念章,劉國壯尋思再三,想出一個辦法,在網上幫李維波淘一枚同款的紀念章,讓他不再有遺憾。于是,劉國壯在收藏網站、閑魚網站上查找線索,通過微信群、QQ群、微博等網絡平臺把老人丟失紀念章的事反復地發布,撒一張大網來打撈這款紀念章。

  一天晚上,一個叫“沈水小白龍”的網友跟劉國壯聊了起來。此人名叫邵志剛,是一名軍功章收藏愛好者,也是沈陽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他向劉國壯詳細詢問了老人參戰的年份、地點、部隊番號,并發來兩張紀念章的照片。劉國壯如獲至寶,立即與李維波取得聯系,老人確認其中一枚就是他所丟失的那款紀念章。邵志剛得知這一情況后,當即表示愿意把這枚自己珍藏多年的紀念章無償捐贈給李維波。隨后,兩人來到李維波家,老人含淚接過紀念章戴在胸前,劉國壯又不失時機地拍下了那一刻。

  2018年第55個學雷鋒紀念日那天,劉國壯帶著身邊的十余名年輕同事來到于洪區大興敬老院,他們給老人帶來水果、牛奶,為老人們拍照,最后大家與全院老人合拍一張“全家福”。這些同事都是80后、90后,從那時起,他們成了劉國壯的隨行者。劉國壯單位的黨委、團委也常常組織黨員、團員一同參加。

  越來越多的凡人善舉出現在劉國壯身邊,與他共同營造愛的磁場。而尤為讓他感慨的是,今昔對比,他看到市郊敬老院發生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政府加大對養老服務的投入,使敬老院的配套設施和綜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現在即使在農村,敬老院都有餐廳、醫療室、活動室、娛樂室等公共設施,居室有獨立衛生間,安裝空調、有線電視、呼叫系統,走廊設立無障礙通道,墻上全部安裝扶手。在這些硬件設施提升的同時,醫療保健服務和日常生活服務也更加細致入微。劉國壯說,他能感受到,現在老人們的微笑,都發自內心,那既是對生命的釋然,更是對當下幸福生活的感恩。

  在于洪區沙嶺中心敬老院,一位老人將自己在這里的晚年生活描述成“吃的像飯店,住的像賓館,玩的像孩子”。老人說,平素可以在庭院的花園里溜達,在娛樂室打牌下棋,開個聯歡會演節目,節假日還有聚餐,居室有專人打掃,院里還定期發放衣服和生活用品。這樣的生活,自己一分錢都不用花。劉國壯每次去敬老院拍照,都會跟老人們聊天,而感觸最深的便是老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多了。

  今年初,劉國壯被沈陽市評為2021年度沈陽市“身邊好人”。

  記者手記:

  小事大愛

  黝黑的皮膚,憨厚的笑容,用“凡人”二字來形容劉國壯再合適不過。給人拍張照片,舉手之勞,力所能及,這樣的尋常小事誰都能做到。

  貴在持之以恒,一堅持就是10年。

  其實,生活里的愛心善意大多就是這樣,少有轟轟烈烈,多彰顯于平凡中,體現在小事上。一樁樁凡人小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可感,人人可學,處處可為,沒有“高大上”的說教,因此也最能打動人心。

  凡人小事因打動人心才更易引發共鳴,持續發酵。“德不孤,必有鄰。” 正是劉國壯用心、用情、用行為展示的榜樣力量,凝聚起向善向好的愛心磁場,擴展為更多人為敬老院老人義務拍照的集體行動。凡人小事傳遞的正是我們社會需要大力弘揚的崇德向善的價值力量。

  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很多人,發生很多事。那些困難和需求我們看到了嗎?如果有人找到我們來幫忙,我們幫了嗎?有些隨手就可以做的好事,我們做了嗎?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妨想想劉國壯,想想我們的身邊好人,對每件小事善事,我們都應盡力為之。同樣,受人之恩,也當還惠于世人,對于每份小小的善意,我們都應好好感知感恩。

  凡人在民間,小事日常中。當凡人善舉成為尋常之事,文明才會有深深扎根的土壤,從而慢慢生長為整個社會的最美風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勃利县| 文水县| 阿坝| 左贡县| 长汀县| 西城区| 安化县| 庆安县| 闸北区| 南丹县| 万盛区| 忻城县| 视频| 开封市| 安龙县| 广昌县| 正安县| 额济纳旗| 建宁县| 左贡县| 尖扎县| 乌拉特后旗| 伽师县| 成安县| 博乐市| 石家庄市| 邢台县| 平阳县| 合作市| 专栏| 濉溪县| 汤原县| 武隆县| 德清县| 德阳市| 县级市| 海伦市| 镇赉县| 纳雍县| 吉水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