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夢空間
風吹稻浪,“牡丹”花蕊搖曳生姿。巨幅稻田畫《國色天香》有了一種空靈的動感。
在27米高的覽夢觀景臺俯瞰,游客歐陽如伊驚呼震撼,連按快門。“聽說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在這里取景,我特地從北京來這兒打卡。”
6月22日恰逢周末,來沈陽市沈北新區“稻夢空間”景區的游人“像有一個億”。“其實也就1萬人次左右。”稻夢空間旅游文化產業公司總經理趙愛軍比較懂網絡的梗,呵呵地笑著向記者道出實情,暑假及國慶黃金周人會更多呢。
坐著掛滿鮮花的小火車,緩緩駛入這片充滿詩意的稻田畫。人在畫中,置身萬畝稻田,沉浸領略這片七彩斑斕的夢幻天地令人陶醉。怪不得,一進景區,小火車始發站的排長隊場面讓人又焦慮又期待,大家都想早點“開”進畫里。
趙愛軍介紹,沉浸式消費的本質是“情感連接”,稻夢空間的消費體驗多樣,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動手”。景區圍繞稻田文化開展了多元化的農事體驗活動,包括稻田文化節、農耕體驗、捕魚、采摘等,從兒童到老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動手樂趣。比如春季插秧、夏季除草、秋季收割,游客可領取專屬“稻農證”,通過打卡積分兌換特色農產品。景區還與中小學合作開發“稻田課堂”,學生通過測量稻株生長、制作米糕等實踐項目學習自然科學。
“來這兒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沈陽市民齊敏周末帶著5歲孩子來旅拍??粗鴮殞毚┲B體下水褲有模有樣地在稻田里摸魚抓蟹,“駕駛”插秧機擺拍,齊敏的長焦鏡頭一刻沒閑著。
休息一會兒,不妨在稻田邊咖啡店里閑坐閑聊。齊敏對這兒的彩色稻咖啡、糙米冰淇淋興致較濃。齊敏所在的單位舉辦過中醫文化夜市,他覺得沈陽城鄉帶有煙火氣的創意經濟真不少。
“我們這兒的咖啡和冰淇淋獨具特色,加入了煮熟的彩色稻米。”咖啡店店長張琬婷介紹,稻夢空間為了開發稻米飲品,聘請了專業的研發團隊,將地方特色大米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將創意農業、稻米文化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全心打造“稻夢空間”這個品牌。
在這里,游客可親身領略一粒米的復雜走向。在田里,它是彩色畫作的一抹金。在餐桌上,它又化身一小塊米皮、一小條米線、一小絲米餅,或者磨成米粉作為飲品原料。即使啥也不變化,僅拿去米坊磨皮裝袋也能賣出好價錢。“讓城里人親眼目睹、親自動手,進而熟悉綠色大米種收的全過程,就會一點點地產生品牌信任和口碑,這比打廣告強。”趙愛軍覺得眼見為實是打消農產品消費成見和消費顧慮的最好說明。在景區門口,幾位村姑打扮的店員給游客免費盛米飯品嘗。游客隨手買幾袋,一天就能賣出綠色、有機和富硒大米上千公斤。一個稻夢空間,帶富了周邊不少村民。興隆臺村村民王麗君在景區小吃店做米皮,一碗米皮賣13元,憑這手藝月工資掙到4000元。“比外出打工不差啥。”王麗君喜滋滋地說。
稻夢空間不止有稻田,還有動手采摘的大棚果蔬。大棚采摘本是個老項目,可在創客高波眼里也能琢磨出道道兒。從北京被招商引資過來的高波,一下子在稻夢空間租下19個大棚,從蔬菜到水果,專選特色、綠色品種。比如嘉寶果這種直接長在樹枝上,類似紫葡萄的熱帶水果也被高波引種過來。“一年四季都結果的嘉寶果特別適合大棚采摘,這種水果北方市面上一般見不到,因為保鮮期就兩天,可它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和維生素,營養豐富。”
69歲的鄒玉春帶著孫子一起來采摘,大棚管理員王憲文不忘叮囑:“這兒的蔬菜都施的生物肥,嘎嘎好吃。”現摘現吃的鄒玉春連連點頭,和孫子一起分享著采摘的快樂。
待一天也不覺膩。通過構建以地理標志為核心的沉浸式文旅體驗,撬動農文旅消費市場,稻夢空間果然“有貨”。該項目已作為遼寧省地理標志產品“清水大米”與生態旅游融合的創新成果,計劃在遼寧全省推廣。2024年,該景區獲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全年接待游客近70萬人次,旅游收入3500余萬元。通過推動傳統農產品向熱門旅游商品轉型升級,稻夢空間品牌農產品銷售逾千萬元。
- 下一篇:黨員干部網絡言行不可“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