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大連人的“宅家時間”
疫情影響下 外出減少 居家增多 大連人都是 怎樣安排宅家的時間呢? 快來看看 疫情影響下,外出減少,居家增多,“宅鍛煉”越來越普遍。“宅鍛煉”選購健身器材,要更加注意噪聲的問題,盡可能安靜地讓自己動起來。 在位于香爐礁的迪卡儂運動超市,在“室內健身”的貨架上可以發現,種類繁多的瑜伽墊成為暢銷品,短短十幾分鐘,就有三位顧客選購。消費者劉女士的胳膊上夾著一卷剛剛選好的紫色瑜伽墊,她說,“選瑜伽墊除了看尺寸和厚度,還要考慮產品有沒有異味。”據了解,劉女士平時經常去健身房鍛煉,因為疫情面臨無處健身的情況,自己就想著選購一些適合在家健身的輔助器材,“瑜伽墊肯定是必備的,許多動作需要墊子對身體進行緩沖保護,再一個就是考慮噪聲問題,不能因為自己健身打擾鄰居的休息。”劉女士說。 “靜音拍拍球”成為網絡爆款 在某電商平臺中,搜索“靜音拍拍球”,會看到相關的商家在頁面上打出“靜音不擾民 宅家也運動”的宣傳標語;根據介紹,這種“靜音球”采用物理發泡工藝,球表面有許多微小氣孔,非常具有彈性,在落地時候幾乎沒有回彈聲音。在某電商平臺的暢銷店鋪下,“靜音拍拍球”的月銷量超過一萬個。 年輕人更追求健身“黑科技” 除了常規的健身器材外,許多帶有數字化、智能化的健身產品也逐漸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健身魔鏡”平時就像鏡子一樣,使用的時候可以透過鏡子里的真人視頻演示完成訓練動作,這種產品雖然價格都在上千元,但由于互動性和娛樂性較強,在年輕人群中很有市場。 幾年前,日本某游戲公司所推出的游戲“健身環”巧妙地將游戲和健身融合在一起,使用時將游戲機的兩個控制器分別固定在圓形健身環和大腿上,在游戲的過程中需要手、肩、胸、腿等各個部位的動作才能完成闖關任務。在奧林匹克電子城內的一家電玩專賣店里,店主孫先生說,這種健身環很受年輕人喜歡,之前產品價格一度被炒到了1000元以上,但依舊不少人愿意為其買單。 “宅閱讀”推動 網絡文學多元化格局 疫情影響圖書館和書店,線上閱讀被很多人重新關注。亞馬遜數據顯示,有超過七成讀者反饋自己在疫情期間的閱讀量較平日有所增加,近八成讀者愿意為自己喜歡的電子讀物付費。 疫情期間,除了文娛類新聞類文章的流量“常青樹”,醫藥健康類文章流量顯著增多,學習類、教育類文章流量也有所增長。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總規模達5.02億,較去年同期增加4145萬,讀者數量達到史上最高。
在讀者市場的激勵下,越來越多寫手投入網絡小說寫作。有數據顯示,2021年,某線上閱讀平臺新增70萬名作家和120萬部作品。“疫情推動了網絡文學多元化格局,寫手們的寫作領域也有了變化”,某線上閱讀平臺上,科幻題材付費人數增長率位于全站第一,與此同時,競技運動類小說重回金榜。 各大文學作品網站,申請簽約的作者大幅增多,小說流量大幅增加,同時網站作者簽約門檻抬高,簽約標準也提高了。某閱讀平臺上,作者不僅需要發表一萬字的內容,同時還需要在申請簽約的表格中填上文章簡綱、主角人設特點、文章創新之處、文章吸引讀者的看點。因此,該平臺上雖然14日內申請簽約作品超過200本,但成功簽約作品僅23本,通過率約為十分之一。 無法遠行?去露營! 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旅游出行計劃,露營在此時異軍突起。隨著天氣變暖,我市多個景區、公園漸漸迎來“露營熱”。 近年來,熱愛露營的玩家越來越多,我市提供專業露營服務的營地也應運而生,數量逐年增加。
受疫情影響,從2020年開始露營快速興起。我市露營發展的初期主要是圍繞房車項目,房車基地大多在草坪或海邊,房車自帶遮陽棚、小餐桌等,在此基礎上,經營者配備燒烤爐等設備,打造舒適的露營氛圍,這樣的經營方式很快受到大家的喜愛。我市某旅行社國內部負責人郝娜說,露營有“苗頭”之后,專業露營營地逐漸應運而生,設置專業帳篷與燒烤設備,樂隊、集市參與,讓露營變得特別有“范兒”。 中山區東港海邊,幾十個白色集裝箱酒店錯落有致,集裝箱一側還有數十間紅色小屋。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家民宿酒店,疫情前主要承接外地旅游團。疫情后,外地游客減少,酒店就增設了燒烤設備、改善配套,成為一處既可以住宿也可以露營的場所。可以看到,集裝箱房間不大,干凈整潔,配有獨立衛生間,室外活動區域很大,還有滑梯等兒童游樂設施。 許斌是一名深度露營愛好者,2020年他網購露營設備,商家遲遲未發貨,商家解釋說商品供不應求爆單了。這讓許斌意識到商機。2020年許斌在小黑石村租下一塊場地,開始鋪設草地,搭建專業露營帳篷,改造水電、圍擋等,2021年5月,許斌的露營地開始營業。今年在原有營地的基礎上,他擴建了18畝地,打造自由露營、民宿帳篷和觀海三大區域,構建階梯式價格體系,滿足露營體驗者與深度愛好者的不同需求。許斌說,他的運營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消費者自帶露營設備與食材,只收取門票;二是提供專業帳篷與設備租賃,對于沒有露營設備的消費者來說,到景區里可以直接租用設備、購買食材等;三是提供露營住宿服務,給消費者提供更舒適的露營體驗。 市民高女士從2016年開始接觸露營,現在已經花了十多萬元購買露營設備。高女士說,“這些年露營設備的進步,讓露營變得不僅有趣而且非常舒適,即使在冬季也可以露營。現有的露營裝備不僅有舒適的睡眠系統、電源系統,就連冬天的取暖系統也做得很好,柴火爐、煤油爐,還有可以連接汽車的取暖設備。這樣就可以一年四季都露營了。”許斌也關注到冬季露營,已經在自己的營區配備了冬季露營的裝備,希望打破5月至10月才能露營的定式。 運動培訓轉場 戶外滑板吸人眼球 疫情期間,學生們對著電腦、手機上網課,很多戶外活動相應減少。體育場館的關停也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需要器材和場地的運動培訓變得時斷時續,在這種情況下,戶外運動培訓市場越來越受到家長們的關注。
位于星海廣場附近的一家滑板店不僅銷售滑板,還同時開展滑板培訓教學。據店主姜楠介紹,像他這種經營模式的滑板店在大連還有幾家,他們的招生模式多以網絡引流,或學員間相互推薦為主。姜楠表示,這幾年因為疫情原因,學生們都在家上網課,平時總對著電腦、手機,缺乏運動鍛煉。再加上滑板運動正式在奧運會上亮相,進入越來越多大眾的視野,因此為孩子報名學滑板的家長越來越多,“還有成年人因為喜歡這項運動,自發來學習的。” 姜楠說,滑板的玩法主要分為街式、碗式和自由式三大類。由于技術和場地限制,目前我市玩家的玩法主要以街式為主。滑板的種類很多,大連地區一般學習長板的學員多,因為安全性更高一些,還可以在板上做交叉步、轉身等動作,動作流暢連貫后非常漂亮,很吸人眼球。 在滑板課場地看到,同時有3名教練在上滑板課,基本都是1對1的課程。滑板培訓班的學員年齡跨度較大,最小只有3歲,也有40多歲的學員,多以女性為主。現場正在練習長板動作的小李今年30歲,在大學期間很喜歡看滑板視頻,現在自己上班賺錢了,就報了名。讀小學二年級的楊子蕓滑板動作已經非常流暢了,她的媽媽說,想借滑板運動鍛煉孩子身體和大腦的協調力、平衡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目前滑板市場較為成熟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廣州,近幾年我市的滑板市場需求也逐漸增大,不僅學習滑板的學員增多,滑板銷售情況也越來越好。 賓館空置生意淡 日租轉型長租房 疫情期間,靠旅游為生的住宿行業生意大受影響。門店租金、員工薪資、易耗品采購、水電以及維修費用……各種支出使得不少酒店賓館直接退出市場,但也有商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發現了一線“生機”。 求生 空置房做長租更穩定 疫情的波動讓住宿從業者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市場,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才能“熬”過現階段。范先生做住宿行業已將近4年,與其合伙人孟先生在春柳、工人村以及山東路附近共同經營了4家賓館,房間總數量達350余間。4年前他十分看好大連旅游業,在疫情前賓館生意也做得不錯,可自從有了疫情后,收入降了一半。
面對每年70萬元的門店租金以及“僧多粥少”的住宿市場,范先生快速地將以往的日租調整為以長租為主的經營模式。在其中一家小規模的賓館內看到,店里一共23間房,去掉1間倉庫和范先生自住的1間外,還剩21間房正常接待住戶,據范先生介紹,目前入住12間都是長租住戶,其中大部分的都是附近工廠的員工。 住戶吳先生說:“我在附近的工廠上班,雖然廠里也有員工宿舍,但我睡覺比較輕,有點聲音就睡不著,一個宿舍住的人多,也沒辦法休息好。租房子時,我也考慮過民宅,但民宅簽合同至少是一年,萬一工作有變動,押金也拿不回來了,賓館的好處就是不住了可以隨時走,押金也能正常返給我。” 范先生說,長租住戶有的是上班族,也有做生意的。月租房和季租房在疫情前就有,只不過當時是滿足少部分短期來大連實習、工作、考察人群的市場需求。疫情后,商家們靠旅游為生的日租房無法生存,加上越來越多的人看好賓館自由住宿的模式,行業內轉型長租的現象也越來越多,相對于日租來說長租也更具有穩定性,雖然掙不了大錢但不至于被“餓死”。 求變 家庭式房型獲新機遇 如果說求生是住宿行業的主要關鍵詞,那么求變則是商家們要生存下去主動作出的選擇。據了解,隨著家庭集體出游或集體生活的需求增加,賓館開始考慮設置更多的家庭式房型,除了臥室和獨立衛浴外,還設置了小廚房,增添廚具和餐具等,完善室內設施設備。春柳附近的某賓館正在建設該房型,按照計劃,將建成受年輕消費者喜歡的loft風格。賓館里裝修成居家環境,可以像在家一樣做飯、炒菜。 業內人士預判,未來住宿市場除了月租房之外,可以自己做飯的家庭式房型在旅游季節的需求量能占一定的比例數。為了減少聚集,疫情后大家多選擇自駕游。在飲食上,許多愛吃海鮮的游客,以往在市場上買完海鮮沒地方加工,有了帶廚房的家庭式房型之后,這一問題將被解決。未來旅游市場復蘇,家庭式房型的需求量或將有大的增長。 餐飲團購帶銷量 按需點餐促“光盤” “19.9元套餐”“99元四盤肉”“5元大餐”……疫情之下,飽受影響的餐飲業紛紛推出團購帶動銷量,同時也促成“光盤行動”的推行。 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十幾張桌子坐滿了食客,壽喜鍋、鰻魚飯、味噌湯……每桌客人點的樣式幾乎差不多。經營者丁先生說,小店做了4年,沒有疫情時的生意一直不錯,但疫情對餐飲業的巨大沖擊,使得他不得不考慮如何才能生存下去。丁先生特意做了一個團購套餐表,從一人食到7人聚餐的團購都可選擇。最近兩個月,來店里的顧客90%都會選擇團購套餐。“其實最初推出團購套餐只是想引流,但是逐漸發現,大家從之前的盲目點餐變成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套餐,減少了很多浪費。員工入職前,我也會對他們進行科學飲食搭配培訓,讓他們引導消費者按需點餐,這也算是推出團購活動的意外收獲了。”丁先生說。 正在就餐的于先生說,疫情之后,各家飯店推出的團購特別多,一般情況下,兩個人花一百元左右就吃一頓“大餐”。以前到飯店吃飯,“眼大肚子小”,點的東西很可能吃不完就浪費了。現在飯店推出團購活動,基本都按照人數設定食物量,可以根據就餐人數點相應的套餐,“吃多少就點多少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現在“按需點餐”的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不少飯店都已經把“光盤行動”這一理念落實落細,即使是團購套餐,消費者也不會因為“便宜”而剩飯剩菜,吃不完的食物也會打包帶走,文明就餐素養顯著提升。
- 下一篇:北助南援顯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