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壓艙石”作用持續顯現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稅務部門稅收收入保持正增長,其中七八月份收入增幅明顯回升,制造業稅收收入增長較快;前8個月,全國制造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5%以上,占全部稅收的比重超過30%。作為工業經濟主體,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壓艙石”作用凸顯。
近年來,我國的先進制造業加速壯大,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進入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領跑涌現的新階段。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急需基礎產品實現工程化產業化突破,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船舶等重點產業鏈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穩步提升。“十四五”以來,工信部支持46個城市開展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累計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占全球的比重超過了50%。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總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傳統制造的品牌美譽度大幅度提高。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增速高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6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2%、9.5%,增速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8個和3.1個百分點。
制造業取得的顯著成績,離不開一系列政策的支持。2023年12月份出臺的《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有效支撐制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2024年1月份出臺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今年7月份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提出,2027年,制造業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相關專項政策正在陸續出臺,制造業日益成為應對外部各種不確定性的底氣所在。
各地也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例如,江蘇省正深入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探索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河南省實行重點產業鏈首席服務官制度,逐鏈引育一批關鍵環節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又如,四川省落實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協同推進機制,以場景應用、市場需求牽引帶動產業發展;遼寧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重點實驗室群與產業集群“雙群互動”。
繼續做大做優做強制造業,應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精準施策。
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國家層面,注重以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為主攻方向,支持企業在技術熟化、中試驗證、批量生產等工程化瓶頸階段持續創新攻關。各地聚焦關系國家安全和重大戰略實施的重點領域,實時梳理短板技術清單,及時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有效推動自主創新產品首購首用。探索“企業出題—政府選題—市場答題”協同機制,建立完善寬容失敗的創新免責機制。
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勢領域鍛長板,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完善產業生態,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支持傳統制造業深耕細分領域,孵化新技術、開拓新賽道、培育新產業。持續鞏固去產能成果,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管理制度,科學細化項目管理目錄,避免對傳統制造業按行業“一刀切”。
推動制造體系智能綠色發展。注重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充分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的規模經濟、產業體系完備的“范圍經濟”兩大優勢,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垂直工業互聯網平臺、垂直大模型和工業智能體,牽引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整體加速轉型。支持先進制造業企業率先推動制造業從高碳高耗向低碳高效轉型,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