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廳|如何把如珍珠一樣的文旅資源串成“項鏈”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近年來,我省下大力氣推動文旅融合,將文旅融合發展提升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戰略高度,取得了一定進展。
遼寧是文化和旅游資源大省,如何更好推動文旅融合,把遼寧各地如珍珠一樣優質的文旅資源串成項鏈,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遼寧日報邀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及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
嘉賓:
盧錫超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
胡勝 遼寧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軒龍 朝陽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館長
陳燕奎 遼寧省自駕游協會會長 、遼寧省冰雪溫泉旅游協會執行秘書長
加強頂層設計 叫響遼寧文旅品牌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盧錫超
當前,遼寧文旅產業已走出最困難時期,產業全面振興蓄勢待發,我們應如何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集中起文旅優勢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叫響遼寧文旅品牌,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盧錫超:文旅業具有積聚人氣、拉動消費的激活經濟功能,面對疫情后文旅業令人驚喜的恢復性增長,我們仍然清晰地認識到文旅產業的復蘇基礎仍不穩固,制約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瓶頸問題仍需亟待破解。
圍繞實施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我省精心構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出了到2025年,全省文旅產業項目投資額和旅游總收入實現雙倍增,接待游客人數增長2倍,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的發展目標。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定位:著力打造“六地”紅色旅游新高地、培育中國北方生態旅居勝地、建設大眾冰雪旅游最佳體驗地、構建現代旅游消費集散地,全面建設東北亞旅游目的地。
當前,圍繞我省文旅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大力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促進文旅產業集聚發展,升級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文旅產業集聚區、建設“中國最北海岸”休閑度假旅游帶等四項行動。進一步強化文旅產業市場主體培育,深化國有文旅企業改革創新、支持民營文旅企業發展壯大、用心培育“專、精、特、新”文旅企業。進一步健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推動“農業+文旅”“工業+文旅”“城市更新+文旅”“體育+文旅”“科技+文旅”“交通+文旅”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文旅品牌美譽度,擦亮遼寧全季旅游品牌、塑造“遼禮”文創品牌、叫響“遼味”餐飲品牌、提升“遼宿”服務品牌、鞏固“遼節”特色品牌。進一步優化文旅產業發展環境,培育壯大文旅消費客群、提升文旅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文旅行業服務質量、創新人才成長扶持政策、健全文旅市場治理體系,確保把文旅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著力打造“六地”紅色旅游新高地,這是發展定位的一個方面,我們將以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核心,持續挖掘整合遼寧紅色文旅資源,深入闡釋傳播遼寧“六地”紅色標識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加強革命遺址遺跡等紅色資源的深度挖掘和保護利用,推進遼寧省國內重要紅色旅游目的地建設,叫響遼寧紅色旅游品牌,持續用紅色文旅資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要推動紅色旅游創新融合發展。深入發掘“紅色+演藝”“紅色+鄉村”“紅色+文創”發展模式。推出一批紅色優質影視作品和實景演藝產品。結合各地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分布情況,扶持建設主題突出、獨具魅力的紅色村落。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色、適銷對路的紅色文創商品。
要發揮紅色旅游教育引導功能。發揮紅色資源特色優勢,建設一批能夠承擔全國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任務的紅色主題教育培訓場所。完善紅色旅游研學產品體系,鼓勵旅行社、社會培訓機構策劃推出一批代表性紅色夏令營、冬令營等產品,開展紅色體驗教育和研學旅游活動。
整合文旅資源 促進協同發展
遼寧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勝
五指聚攏才能成拳。如何更好地整合各地的文旅資源、推動文旅共建,做到資源共建共享、協同發展?
胡勝:在文旅共建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沈陽作為省會城市的核心作用。把沈陽的文旅資源真正盤活,產生“暈輪”效應,以點帶面,才能有效帶動全省文旅事業的發展。
首先,作為現代化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沈陽,要做強自身,從文旅角度看,首要任務就是要努力建設成為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同時要積極與都市圈內各城區做好一體化協同共建。
其次,沈陽與周邊城市在開發各自特色文旅元素的同時,要做到一體化資源共享。例如,《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開發設計“一程多站”、不同主題、不同系列的都市圈旅游精品線路。這個主題系列中,撫順的赫圖阿拉、薩爾滸、永陵和沈陽的“一宮兩陵”可以共同打造“清文化”主題旅游線路;撫順的雷鋒紀念館與沈陽的諸多景點如陳云舊居、志成銀行、車向忱舊居以及鐵西工人村等可以共同打造共和國英雄主題旅游線路;沈陽的“九一八”紀念館、北大營舊址和撫順的平頂山紀念館、抗聯密營遺址、本溪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等可以共同打造成抗戰主題旅游線路,等等。
具體操作上,應突出產業項目化導向,開發整合沈陽都市圈旅游資源,避免資金重復投入和資源閑置浪費,強化可持續性。如“四京聯動體驗之旅”項目,可以圍繞清代開創者從興京新賓出發,入駐東京遼陽,建都盛京沈陽,最后入主北京的發展線路,構建相關主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這個思路可以進一步拓展,除了“滿族民俗”外,還可以更充分地結合相關區域的文化特色,開發相關文創產品,設置相關文旅子項目,以更豐富的內容吸引消費者,將其長期開展下去。
此外,還要更加重視特色文旅項目的開發,注重文化脈絡的梳理與宣傳。當務之急,亟待對歷史文化資源實行創造性轉化,使其在都市圈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可以通過開發文創產品去展示城市的文化風采,積極培養文化宣傳隊伍,鼓勵作家、藝術家們去講好城市故事,充分發揮其積極的社會文化示范效應。
同時,要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維護。可以通過開設工作室、創辦文化創意市集等形式,強化文旅人才庫建設,吸納文化名人、非遺傳承人、老字號經營人以及相關創意人才等,給予資金、場地的資助,增強本區域的文化發展后勁,也能夠更好地改善文旅氛圍。
提升文化品位 放大文旅綜合效應
朝陽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館長王軒龍
遼寧文化資源豐厚,如何更好地以文化賦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同時放大文旅綜合效應,把文旅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優勢?
王軒龍:文旅融合,關鍵在“文”,落實于“旅”。遼寧紅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遼寧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應充分發揮牛河梁深厚的紅山文化歷史底蘊,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活力,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
首先,要推進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址。申遺過程和申遺成功都是展示形象和宣傳推介的良機,當獲得了世界遺產的標簽,就意味著有了國際影響力,就在世界范圍內打出一個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一個文化旅游的亮點,遺產將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高遼寧文化知名度,推動遼寧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深遠意義。
其次,要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路線。以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為核心,規劃建設“遼西文化走廊”,打造遼西旅游大環線。加強與其他特色文化資源的緊密結合,把遼西的紅色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等文化類旅游資源納入整體開發體系,形成合力,以滿足游客多樣性需求。將牛河梁國字號遺址公園景區納入京津冀——東三省(內蒙古)主要旅游線路中,不斷為景區引流,形成良性循環。
同時,應推進牛河梁紅山文化文旅產業發展快速融入京津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價值高,學術影響較大,名氣享譽全國,且其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利,生態環境優美,經過多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文旅產業基礎,是我省與京津冀文旅產業快速對接融合的重要載體。抓住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的有利契機,推進牛河梁紅山文化文旅產業發展快速融入京津冀,定期在京津冀地區開展紅山文化宣講、文物巡展、招商引資等系列活動,提高牛河梁遺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創造實現更多有利條件,促進文旅產業快速發展。
值得注意得是,雖然我省擁有多個紅山文化遺址及眾多出土的精美文物,但這些文物缺乏像良渚博物院一樣的展示平臺,應將我省紅山文化的寶貴資源集中展示。我省應搶抓機遇全力打造紅山文化博物院,使紅山文化這張閃亮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輝。同時,應加強遺址公園建設。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遼寧省唯一一處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可通過不斷完善遺址公園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充分發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科研、教育、游覽功能,完善旅游主體功能,打造亮點工程。還可以建設牛河梁遺址研學基地,活化利用紅山文物,多元化、趣味化展現紅山文化,打造可觀可看可感、具備沉浸體驗式的設施場景。加大培育紅山文化研學游文化產業,使文化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
完善軟硬件支撐 以新業態促進文旅融合
遼寧省自駕游協會會長 、遼寧省冰雪溫泉旅游協會執行秘書長陳燕奎
串珠成鏈,要有完善的軟硬件做支撐,如何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解決旅游板塊之間、景點和線路之間連接度不夠的問題,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以新業態促進文旅融合?
陳燕奎:遼寧的地貌是“六山一水三分田”,文旅資源豐富多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形成了資源的分散存在。隨著遼寧文旅業的持續發展和群眾文旅需求的不斷增長,我省旅游板塊之間及板塊內部景點之間的連接度不夠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對遼寧來說,實現文旅資源“串珠成鏈”,一定要加快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好旅游資源零散化、碎片化問題,進一步提高文旅資源的連接度。
應進一步加強“文旅交”融合,加強旅游交通設施建設。依托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協調交通運輸部門,全力構建“快進慢游”綜合運輸體系,讓旅客在遼寧進得快、游得慢、玩得好。推動全省A級景區標識納入道路交通標識范圍,加強適應老年人、殘疾人、母嬰等特殊群體的旅游設施便利化建設,推進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高速公路服務區與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遼寧旅游交通道路精品工程。
今年5月,省自駕游協會與省交投虎躍客運集團啟動了“社區景區直通車”,彌補了社區景區周一至周五平日旅游的服務短板,為全省各市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帶來了更多的優惠出游機會和更加多姿多彩的旅游生活。以此為借鑒,未來我省各地可進一步拓展類似的服務方式和途徑。
建立綜合性集散服務體系。建議在交通集散重點地區,試點建立集旅游咨詢、停車換乘、旅游形象展示、旅游特產展銷、旅行社服務、特色餐飲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集散中心,為游客提供便捷、舒適、高效的服務。
大力推進旅游信息化建設。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水平,建立全省地方特色數字資源總庫,繼續完善“遼寧智慧文旅平臺”品牌APP,提供線路、景區等文旅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展覽、網絡推介,依托平臺轉變旅游資源整合模式、產品營銷模式和服務模式。
將豐富的文旅資源“串珠成鏈”,要充分發揮文旅龍頭企業的重要作用。根據各地文旅資源特色,文旅龍頭企業可利用自身優勢所長,輻射帶動上下游文旅企業協同發展,開發更多的精品旅游線路,串聯文旅資源,深挖文化符號,圍繞特色產業形成多元化的旅游體驗產品。
同時,深度挖掘,精準開發,積極培育鄉村游、工業游、文化游、研學游和自駕游等融合產品,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促進文化旅游與康養、科技、農業、工業、體育、民宿、自駕游、房車露營地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