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步搖 圖為花樹狀金步搖,朝陽田草溝墓地出土,與北票房身村墓地出土文物相同。 考古證實,這種金飾由中亞、西亞沿草原絲綢之路東傳,漢代時傳入中國,最先被生活在遼西的慕容鮮卑吸收,然后向南傳入中原,向東傳入東亞地區,與當地文化結合形成更豐富的金飾。
額飾(兩河流域出土)
金步搖冠(朝陽出土)
金冠(韓國出土)
金步搖冠(馮素弗墓出土)
金絲扭環耳飾(鐵嶺出土)
1998年,第二次發掘馮素弗墓情形。(遼博供圖)
本報記者 吳 限
提 要
一九六五年,朝陽北票發現北燕馮素弗墓,出土了大量金飾。其中有作為慕容鮮卑重要文化特征的金步搖冠飾。這些金飾突出反映了三世紀至五世紀草原絲綢之路的繁榮。考古證實,金飾品從中亞、西亞沿草原絲綢之路東傳,最先被慕容鮮卑吸收,制作出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金步搖。然后再傳入中原和東亞地區,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飾品,直至今日。
吸收:制作獨具特色的金步搖
1965年,朝陽市北票西官營子公社姜家山發現一座千年古墓,出土了470余件文物,經專家考證,墓主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燕的宰相馮素弗。其中,金器種類豐富、數量多,以首飾、服飾件、馬具為主。最引人關注的是一件金步搖冠飾,通高26厘米,由頂花和籠冠的梁架組成,十分精美。
遼寧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館員馬卉告訴記者,步搖是古人籠在冠上的裝飾品。《晉書》和《十六國春秋》記載:“燕代少年多冠步搖冠。”綜合來看,北方的“步搖冠”很可能是青少年人群慣用和喜愛的冠戴。
“步搖”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其形態在后世的畫作中常見。湖南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上繪有一名貴婦,頭上插有綴滿玉珠的步搖,這是南方的步搖頭飾。這種步搖,在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中也有表現。
“步搖歷來被認為是慕容鮮卑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目前為止,國內多地發現步搖,以朝陽慕容鮮卑墓葬中出土的步搖最為集中,共16件。”馬卉告訴記者,慕容鮮卑喜愛佩戴金器,金步搖是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與中原地區婦女使用的“垂珠步搖”相比,其在花樹狀枝干上纏繞桃形金葉形成,只有步搖葉片而無垂珠,金葉片隨身形搖動而作響,富有特點,被稱為“搖葉步搖”。1957年,北票章吉營鄉房身村鮮卑墓中出土的兩件花樹狀金步搖,是慕容鮮卑步搖飾品的代表。這對金步搖,形制基本相似,由基座、花枝和搖葉三部分構成,仿佛一樹金色花正在綻放。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學家馮永謙告訴記者:“研究認為,慕容的名稱就是步搖的音譯,足見‘三燕’時期游牧民族對步搖的喜愛。”
除了步搖、步搖冠之外,慕容鮮卑還有一些器物也以搖葉為飾。馮素弗墓出土的壓印佛像紋步搖金珰,一面綴滿搖葉,另一面有一佛二菩薩的形象,這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佛像資料。而其穿綴搖葉的工藝更是精致考究,每排穿綴搖葉7枚至9枚,現存75枚。
除此之外,慕容鮮卑墓中還出土了許多金耳飾,造型復雜,上面也有搖葉,與步搖頭飾相互呼應,融為一體。這類飾品在錦州義縣保安寺墓和北票喇嘛洞墓以及鐵嶺地區都有出土。
公元2世紀中葉,慕容鮮卑完成了對北方草原各游牧民族的統一,然后作為新的領導力量進取中原,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政權。成為北方地區的霸主后,慕容鮮卑與中原、中亞和東亞地區、各民族文化廣泛交流、融合,此時的遼西已經是草原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樞紐。
“考古發現表明,朝陽王墳山墓葬、田草溝墓葬,北票前燕時期墓葬、喇嘛洞鮮卑貴族墓等遺址,出土了大量金飾品,有金牌飾、泡、指環、金耳環、釧、金釵等。墓葬中還出土青瓷陶罐、碗和釉陶羊尊等南方制造的器物。可見,不僅是中原文化,遙遠的南方也直接或間接地與鮮卑人有往來聯系。”馬卉表示,慕容氏建立的政權全面學習漢制,其制造的金飾品,包含中原文化元素,甚至把中原地區的封建等級制度融入其中。馮素弗墓出土的金冠飾上有蟬形飾,這是漢代以來中原政權等級制度的標志,只有高官才能使用。馮素弗墓出土的另一件金飾上,還出現帶火焰背光的坐佛,兩側有持物供養人像,是這一地區最早的佛教形象,應該來自中原地區。
“慕容建立的諸燕政權滅亡之后,步搖冠在北方還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馮永謙說。
融合: 分成兩種文化形式
目前學界形成共識,馮素弗墓中出土的黃金搖葉裝飾起源于中亞、西亞,約在漢代東傳,通過草原絲綢之路歷經數個世紀的輾轉傳播,最先被慕容鮮卑吸收,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慕容步搖文化。
“考古證實,金屬搖葉裝飾傳到中國后,在我國的北方草原最先流行。如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發現的春秋晚期的馬面飾,上面就有搖葉元素。這種搖葉裝飾向東傳播到今天的長白山地區,在吉林老河深墓地出土了搖葉耳飾品,其與遼西喇嘛洞墓地出土的步搖耳飾具有同樣的文化元素。”馬卉說。
作為生活在遼西一帶的游牧民族,慕容鮮卑喜愛黃金飾物,且飾品的含金量純度相當高,工藝復雜。考古文物顯示,金飾中掐絲、焊接、鑲嵌工藝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末傳入我國西北一帶。從考古發現看,慕容鮮卑墓中出土的金器數量多,工藝精湛,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證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遼西已經出現制作工藝成熟的金器。而同一時期中原墓葬中出土的應用這種工藝制作的只有金珠,而且是零星發現,基本上為西方舶來品,說明當時這一技術還未傳到中原。
馮素弗墓出土的以金步搖為代表的金器表面都有整齊、細密的珍珠狀雕刻,這種技術就是將金器做成所需物體形狀的模型,然后用薄銅片、金片披在模型上錘打而成,即制作技術更復雜的錘揲工藝。馬卉說,考古證實,這種技術起源于西亞,公元前4世紀末傳入我國北方,經過長時間融合,由慕容鮮卑傳入中原和南方,在唐代時被廣泛應用。
考古發現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西亞兩河流域的烏爾王墓群中,隨葬侍女的頭部即出現用金樹葉穿綴而成的半環形狀的額飾。在頓河下游的一座女王墓中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制作的金冠,帶有搖葉。阿富汗北部發現公元1世紀的金質步搖冠,冠上有一條長47厘米、寬4厘米的橫帶,帶的兩端有環,橫帶上裝有五簇圖案化的樹木形步搖,做工精湛。
經過多年的研究,馬卉總結,步搖金飾大約在漢代傳入中國后,形成兩種文化:一種是游牧民族傳入中原,不再作為步搖冠獨立存在,而是融入中國的傳統首飾和等級服飾制度中。另一種則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向東傳播,保留了步搖冠的形式,就像馮素弗墓中出土的步搖飾品,顯示出中亞、西亞的葉形搖葉的傳承關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搖葉步搖”。
傳播:影響遠及東亞地區
“我們從步搖飾可以看出,這種金飾品傳入中國后,漢族和其他民族政權的統治者都對其青睞有加,直到唐代,仍有文人作‘玉作搔頭金步搖’,令人回味。”馬卉指出,慕容鮮卑的金步搖飾影響遠及東亞地區。“作為連接西方與中原的紐帶,慕容鮮卑不光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也輸出和傳播自身文化。”馬卉表示。
考古發現也為這種文化上的交流提供了證據,在東亞地區出土大量金步搖,日本的出土文物中,更是將搖葉遍布整個服飾,從冠到履,甚為豐富。
馬卉同時指出,南北朝以后中原和南方錘揲技術的普及,也受慕容鮮卑金銀器工藝技術的影響。馮素弗墓出土了一件金短劍鞘,是用金片制成劍鞘主體后,表面鏨出整齊、細密的珍珠地,這種新工藝后來在唐代被廣泛運用。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的遺存中也能見到與馮素弗墓中相同的鎏金制作的飾件,直接應用到馬具上。
“金飾品制造技術從西亞傳入中國,被慕容鮮卑融合,然后傳到東亞地區,反映慕容鮮卑的金飾對東亞地區的影響巨大。”馮永謙說,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市場上暢銷的一些女性頭飾,上面裝飾著搖晃的金片,這其實是慕容鮮卑金步搖的繼承和發展。
以步搖為代表的慕容鮮卑金器制品,突出反映了3世紀至5世紀草原絲綢之路商貿繁榮,東西方文化與遼西地區的游牧民族文化、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本報記者吳限攝)
手記:
第一次發現北燕墓葬
本報記者 吳 限
1月7日,記者來到朝陽北票西官營子村,站在村東的山崗上向下望去,一條冰河穿村而過,雞鳴犬吠之聲不時傳來,伴隨裊裊炊煙向四野散去。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學家馮永謙告訴記者,這里就是史籍中記載的馮家祖陵“長谷陵”。“古時,這座姜家山像一條舞動的長龍,很有動感,馮素弗墓就選在龍頭的東側。”馮永謙描述道。
1965年9月,當時的北票西官營子大隊第四小隊幾名社員在山坡割谷子,忽然發現溝邊露出一塊大條石。由于相傳這里為“王墳”,他們意識到石板下可能是一座古墓,當晚便進行了盜挖,幾乎將墓中的隨葬品盜拿一空。
此事很快被村民舉報,省里派來專家組。經過大量的思想工作,墓中的大部分文物被追回。隨后,省博物館先后派陳大為和馮永謙等8人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經考證,這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燕皇族馮素弗及其妻子的墓葬,這也是第一次發現明確的北燕墓葬,對了解當時中原和游牧民族的文化關系有重要價值。
馮永謙說,馮素弗墓造得非常堅實,用長方形石塊平砌四壁,轉角處縱橫互壓以使其牢固,四壁一次砌成,不留門。墓頂由九塊長大厚重的石條橫搭而成,墓底用大小不一的石板分三行縱鋪。整個墓室封閉嚴密,石縫間填補石塊,墓底鋪有木炭,條石縫隙還用白灰抹嚴。墓壁有彩色壁畫,可惜被盜墓人嚴重破壞。
2006年,馮素弗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